三種太元貨泉鑄造之謎 |
發(fā)布日期:12-09-13 11:31:28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北京 海泉 |
北京 海泉 “太元貨泉”屬珍惜幣種,在一般錢幣圖譜中很少見載,僅見華光普先生《中國大錢大集》(甲)第220頁刊有一拓樣,注曰屬后鑄,即晚于王莽貨泉,標(biāo)四級。另見孫仲匯先生《古錢幣圖解》一書第143頁也刊有一枚“太元貨泉”拓樣,標(biāo)一中R8(一級珍罕)。細(xì)觀之,這兩枚非為同一版式,尤其錢文 “元”字上書寫迥異,可見至少有兩種“太元貨泉”。 如果說“太元貨泉”屬年號錢,歷史上以太元為年號的已知者至少有兩個,一是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張俊執(zhí)政時期(公元341-375年),都今甘肅張掖,另一是差不多與十六國同期的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也就是陶淵明所處的那時代太元年間(公元376-396年),都建康(今南京)。錢界認(rèn)為后者鑄“太元貨泉”可能性較大,但史料未載,多認(rèn)為兩晉未鑄錢。若是問其版別式樣是否就是孫仲匯先生書中所載拓樣那種,不敢定論。華氏圖譜中所刊那枚非為司馬曜原鑄之品,它來自1981年內(nèi)蒙林西縣新城子鎮(zhèn)出土的那枚“太元貨泉”拓樣,應(yīng)為北方契丹人建國前或早期仿鑄中原國家貨幣的一種改范錢。 幸筆者手中也持有兩枚同一版式的“太元貨泉”,其一為銅質(zhì),直徑23.2毫米,厚0.8毫米,穿7.3毫米,重2.12克,老生坑;另一為銀質(zhì)合背錢,直徑23.5毫米,厚1.2毫米,穿7毫米,重3.71克,傳世品,包漿極為自然老舊。從錢文風(fēng)貌上看,與華光普先生書中所載之品相近,在由蘇嘩、李菊合著的《古幣縱橫》一書中,載有三品不同形制和錢文風(fēng)貌的“太元貨泉”拓樣,其中一枚與華光普書中所載之品相同,而則與孫仲匯先生書中所載之品相同,唯圖似為小平大樣,錢文為粗體字,“太”字第一筆在挑,錢文書寫異于另兩品。僅上述而言,拓樣哪一枚是屬東晉孝武帝所鑄之品,無法定論。該書作者還分析了“太元貨泉”,說“太”字楷書帶隸,“元”字為行書帶隸。不過,筆者認(rèn)為,無論往什么體上靠,論其行、楷、隸都有些勉強(qiáng),還不如說是北方契丹人的俗寫較為恰當(dāng),因?yàn)樗⒎鞘侵性瓏宜T之品,而是契丹人所鑄的改范錢。另如蘇嘩在他們的《古錢探趣》一書第62頁所刊的一枚直徑約21毫米、圓穿、穿徑約 10毫米、正背均為四出文的“太元貨泉”,文字形制都很特別,屬性不詳。 為弄清這枚改范錢的來龍去脈,筆者翻閱了遼金錢幣學(xué)者李衛(wèi)先生所著《遼金錢幣》一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11),書中第22頁附有一枚 “太元貨泉”實(shí)物圖錄及拓樣,它與華光普先生書中所載之品相同,也同筆者本文所示之品。李衛(wèi)先生對“太元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