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如何收藏錢幣 |
前些年曾有人把街頭收藏的“三大宗”,簡稱為“郵、幣、卡”。這“三大宗”里,郵票在中國始于清末,電話卡出現(xiàn)更是近20多年的事,成為收藏品的歷史都不長,唯有錢幣是個例外,古錢變身古董、被眾多收藏家趨之若鶩,是很早就出現(xiàn)的事。 能在古代就被尊為古董、藏品的錢,是要有些說道的:還能用的錢不行,按今天話說那會“擾亂金融市場”;存量太多的大路貨也不行,顯不出收藏者的份兒——比如明清一些收藏者就在筆記里解釋道,秦半兩、漢五銖、唐開元通寶之所以無人問津,就是因為多到爛大街的地步;“來路不明”或“不正”的錢也不太合適,比如清代就有人到處打聽一枚偶然得手的“寬永通寶”是不是“偽錢”,直到弄明白其實是日本錢才算釋然,而李自成、張獻忠鑄造的“大順通寶”、“永昌通寶”之類,則因為“政治正確問題”,即便有人大著膽子收藏,也只能關(guān)上門自娛自樂,卻沒了同好間相互夸耀比較的樂趣。 有那么一種“豐貨”錢,在古代就早早被捧為古董中的極品古董,珍藏中的頂級珍藏。這種“豐貨”錢有兩種,一種篆書,另一種隸書,隸書的更值錢,在道光、咸豐年間,琉璃廠冷攤上,一枚大字隸書“豐貨”錢“正貨”,可以賣到二三十兩紋銀,在那年頭,這筆錢夠買兩三畝地了。 篆書“豐貨”是梁武帝蕭衍所鑄,好歹算是“名家作品、傳承有序”,可更值錢的隸書“豐貨”,卻是地道的“馬背王朝”——十六國時羯族石勒所建的國家后趙所鑄。 后趙是兵荒馬亂之際在襄國(河北邢臺)匆匆建立的,建國之初連個年號都沒,隔壁還蹲著個匈奴人建立的“前趙”,兩個“趙”乒乒乓乓從公元319年打到公元329年,后趙國王石勒才算解決了“兩國一趙”的嚴(yán)重問題,可4年后這位開國君主就一命嗚呼,老石家又是自相殘害又是窮兵黷武,直到351年亡國滅種,才算折騰消停。 這枚“豐貨”就是在這么個亂糟糟的世道、亂糟糟的國家問世的,而且是公元319年,和后趙王國同年誕生的,按照史書記載,那時整個河北兵荒馬亂,商業(yè)活動幾乎停頓,加上此前西晉也并不鑄造銅錢,市面上錢幾乎沒啥用處。那么,在這要命的當(dāng)口,據(jù)說雖沒文化、腦筋卻并不糊涂的石勒,為啥要“窮人露富”、不惜工本,鑄造這種以材料精美、工藝講究著稱的“豐貨”錢?總不會是為了便宜千百年后的琉璃廠攤主吧? 錢幣在古代,很多時候并非僅僅承擔(dān)流通貨幣的作用,而更是一個國家正統(tǒng)性、權(quán)威性的體現(xiàn),想要攻擊一個政權(quán)是“假冒偽劣”,絕招之一,便是散布諸如“神明作法、鑄錢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