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1913年制造的5美分鎳幣(見圖),在今年初舉行的拍賣會上拍出370多萬美元高價。據(jù)了解,已知的與它圖案相同且日期相同的硬幣僅存世5枚,這枚硬幣曾數(shù)易其手,曾由埃及原國王法魯克收藏,還曾出現(xiàn)在美國1973年一部著名的偵探連續(xù)劇中。此幣早在2003年、2004年就已有100萬和300萬美元的成交紀錄。該幣徑22毫米,幣圖為自由女神肖像,制造期1883年至1912年,1913年幣圖改版為印第安人肖像。然而當年美國費城造幣廠幾個工人,又以1913銘私自沿用自由女神像原幣模制了數(shù)枚。從嚴格意義上講,此幣并非官方認可,但因是國家造幣廠正宗制品,因而仍屬真品。是什么原因讓這些私制品成為珍品呢?
在國外錢幣收藏市場,圖案相同、年份不同的貨幣價格落差極大,如一枚1894年直徑僅19毫米的10美分銀輔幣,在2005年3月18日拍賣出了132萬美元高價。該銀輔幣是美國舊金山造幣廠廠長特意讓工人打造,用以送人的禮品。但這并不表示私制品都能賣出高價,而是與美國早期制幣有的年份稀缺有關(guān)。在這些特殊年份里,除紀念品外,當年沒有鑄造過錢幣。
極少數(shù)天價成交的錢幣,幾乎無不與錢幣的年份版別有關(guān)。一般來說,1849年以前的美國古錢,尤其是銀幣都是大珍品。如美國1999年8月拍賣的一枚1834年“蒙娜麗莎”1美元銀幣,在紐約拍出了414萬美元;在1850—1872年間美國銀資源缺乏,制幣量少,因而這期間發(fā)行的銀幣都是稀罕品;到了1873年,美國從富銀鄰國墨西哥取得銀礦開采權(quán),資源豐富了,銀幣產(chǎn)量猛增,乃至1876年銀幣供過于求,積壓貯藏在造幣廠。1879—1885年銀幣產(chǎn)量極少,以資料為例:1873年—1879年,6年銀幣總產(chǎn)量3500多萬枚,1879-1885年,6年多總產(chǎn)量僅0.6萬枚(其中1884年僅制10枚,1885年僅制5枚)。
另一種行情也值得注意,如1903年新奧爾良造幣廠制1美元貿(mào)易銀幣,原市場收藏價為1000美元,但1962年美國財政部又大量發(fā)行此年份銀幣,一版、二版沒差別,收藏者大受其害。
因此,收藏外幣時要多研究相關(guān)資料,這樣天價、普價錢幣差別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