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浮生是夢中——賞析石窟藝術(麥積山)5盎司金幣 |
我喜歡各類的金銀幣圖案,每一枚幣面的圖形都能讓我心情愉悅,可是帶有佛文化的金銀幣,卻能讓我心靈歸于平靜。尤其是麥積山的“母親”佛像更是讓我感慨那“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的人生。所以每次的觀摩,都成了我的尋夢之旅。
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中國石窟藝術——麥積山金銀幣,其中被戲稱“母親”佛的5盎司金幣頗受市場青瞇,這枚金幣濃縮了麥積山的地域特色,凌空飛架的棧道,密如蜂巢的洞窟均栩栩如生的呈現在幣面。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chuàng)于十六國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時期。區(qū)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huán)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最罕見的。
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麥積山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中國石窟藝術(麥積山)5盎司金幣選擇采用了這一富具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的麥積山做主圖案,其寓意深刻,有其獨特之處。
金幣的正面圖案采用傳統(tǒng)的噴砂、拋光工藝來表現麥積山外景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從幣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云霧裊繞的麥積山全景,棧道、洞窟,壁畫都一一勾勒在麥積山山壁上,動感的云霧更是為麥積山造勢,給人直沖云霄的感覺。
背面圖形選用麥積山石窟坐佛像(局部)和飛天圖案,并刊面額。這個坐佛像是取自第44窟中的主佛,此佛是西魏時期的代表作品,也是麥積山石窟的雕塑精品之一,既武都王元戍仿母親的形象所作的佛像。佛像面部呈鵝蛋形,肌肉飽滿,雖在大地震后歷經了千載的風雨,面部仍然給人一種晶瑩如新、圓潤如玉的感覺。眉目細長,嘴角微微內含,面帶微笑,雙目微微下視,眉目之中傳達出一種濃濃的慈母之愛;與之相對,仿佛面對慈母,又仿佛是面對一位大慈大悲的佛。造像氣度中既有佛的慈悲大度,但更多的是一種母性的慈祥和愛憐。周圍的飛天圖案更加烘托出了主佛的莊嚴。其浮雕處理最大程度地忠實原作,根據麥積山石窟造像多為泥塑刻畫入微、情趣橫生的特點,使紀念幣中的造像與原作相比惟妙惟肖,真實地再現了麥積山石窟的藝術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