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發(fā)展史為中國現(xiàn)代金銀幣事業(yè)儲備了豐厚的歷史基礎,也為中國現(xiàn)代金銀幣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浩如煙海的創(chuàng)作題材。隨著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水滸傳》(第1組)金銀紀念幣面市,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在方寸間成功聚首!端疂G傳》金銀紀念幣的發(fā)行,不僅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現(xiàn)代金銀紀念幣的文化內涵,也使得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得以用另一種方式永久流承。
《水滸傳》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杰出的長篇白話小說,以其通俗、簡練、生動、富于表現(xiàn)力的文學語言和情節(jié)生動、細節(jié)描寫豐富真實的特點見長,描寫了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護國安民”的生命歷程,表達了民眾的愿望和期待。書中在對那些心地狹窄、嫉賢妒能之輩,忘恩負義、為虎作倀之流,給予無情地鞭笞的同時,用極大的筆墨宣揚的“禪杖打開危險路,槍棒懲盡奸邪人”的俠義精神,后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富戰(zhàn)斗力和正義感的象征。主人公仗義疏財,扶困濟貧,為國分憂、捐軀疆場的獻身精神也已成為中華民族賴以抵抗外來侵略、永不敗退的強大支柱。
《水滸傳》金銀紀念幣(第1組)緊緊抓住水滸文化中這些最有價值的內涵,通過對人們熟悉的小說人物和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情節(jié)加以概括設計,在方寸間成功再現(xiàn)了《水滸傳》一書的文學魅力和深刻思想內涵,讓后人在重新品讀中華古典文學名著時多了一份新的途徑和選擇。
全套紀念幣借鑒了原著連環(huán)套式的寫作敘事風格,以金幣圖案中一個“令”字為紐帶貫穿銜接,金銀幣中的“令”字配合人物的神態(tài),如一道道帥令的發(fā)出,正準備著一場場新戰(zhàn)役的開始,從幣中,我們讀到了三打祝家莊的戰(zhàn)術,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計謀,而與右側“替天行道”大旗的呼應,又顯示出梁山義軍只殺貪官,對百姓則秋毫無犯的嚴明紀律和行動綱領,正是法度謹飭的紀律號令,使梁山義軍在百姓心中已然是一支仁義之師,成為后世起義者效仿的榜樣。而與兩枚1盎司銀幣的對接,“令”字又像是一道命令,下令著魯智生拔去楊柳,鏟除社會“噪音”。“令”字又像是梁山泊吹響的“集結號”,召集著林沖等一百單八將忠義堂的聚義。另二枚5盎司金銀幣智取生辰綱、張順活捉黃文炳所反映的內容,也都是號令嚴明,分工明確的結果。
《水滸傳》金銀紀念幣(第1組)的圖案內容,取材于《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的前四十回。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金銀紀念幣傳承了《水滸傳》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寫出復雜的性格內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環(huán)境的依據(jù),同時隨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展的杰出成就,圖案設計采用中國古代人物“以形寫神”的手法,運用工筆重彩的筆調,強調通過對人物外在形體動態(tài),尤其是眼神的描繪,真實再現(xiàn)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內心世界,揭示其精神品格。
金幣中宋江人物造型采用微微側臉的設計,遠眺的目光,緊閉的嘴唇,交錯的雙手,左手扣握腰帶,右手胸舉令旗,在背景群山、水道、云煙、“替天行道”大旗的映襯下,將宋江胸有成竹、指揮有方的領導才能和梁山泊反抗的宗旨表現(xiàn)得非常到位。
兩枚銀幣中的人物則更加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魯智生銀幣緊緊抓住“發(fā)力”的瞬間,在盤根錯節(jié)楊柳的根須與虎背熊腰的軀體,圓睜的雙眼與倒八的雙眉,重心下墜的馬步與腳部地面凹陷的裂紋等多處相互“對比”映襯手法的細膩描繪,輔以人物腰部旋起的衣服,將魯智生的“勇”和“力”凸顯得淋漓盡致。林沖銀幣則抓住“被逼無奈”的內心世界,暮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緊起,大雪紛飛中,林沖雙手緊握槍柄,肩扛挑了酒葫蘆的花槍,迤邐迎著北風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投身梁山的路途。遠視的目光和堅定的步伐,突出了林沖向往光明、公正、自由的心中理想。
5盎司金幣則突出一個“智”字,一面是青面獸楊志誤飲藥酒后的力不由已,捉腳不住的姿態(tài),一面是生辰綱取得后晁天王得意的神情,兩者的反差,在幣面上形成了強烈的戲劇畫面效果。彩印與本色浮雕的人物刻畫,既避免了幣面人物的擁擠,又給人以智取全過程的視覺享受。同規(guī)格的銀幣相比較其它幾枚幣,因為畫面減少了大面積的紅色著墨,在銀色的光暈下,給人以清麗絕俗的視覺感受。而在畫面的效果營造方面,仍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跳江欲逃的黃文炳驚恐萬狀,而張順在水中卻如魚得水,輕松自如,不愧為浪里白條的綽號,任你黃文炳再狡猾也是手到擒來。短刀的刻畫,則為黃文炳的下場作出了暗交待。
綜觀全套金銀紀念幣,在圖案設計上分外注重文學理性的表現(xiàn)和幣面“凈土”的培育,雖不見一幅刀光劍影的打斗場面,但因為注重原著內涵的把握和逼真的細節(jié)刻畫,卻能讓人們從畫面中讀出幣面情節(jié)里事件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體會到主景人物當時所置身的危險或冷兵器年代打斗的殘酷場面中,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