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幣話4——法顯取經(賈關法)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0年4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m.024w.cn/),謝謝! 在絲綢之路的先行者中,說起西天取經的髙僧,人們首先一定會想到唐僧。其實,早在玄奘之前200多年,就有人已經完成了一次取經大業(yè),此人就是東晉的法顯。 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中國絲綢之路金銀紀念幣》(第3組),其中1/3盎司金幣為“法顯取經圖”。金幣的背面圖案,描繪東晉髙僧法顯不畏艱險前往天竺(古印度)取經的情景,一匹識途老馬,與他朝夕相伴,相依為命。幣面遠景是印度的菩提迦耶,即釋迦牟尼成佛地;中景是聳立于中國黃海之濱的山東嶗山。兩地萬里迢邁,海天相隔,卻因佛緣而聯系在一起。原來,法顯沿絲綢之路,從新疆翻過帕米爾高原前往印度佛教圣地;后又選擇搭乘商船經印度洋從海路回國,在嶗山登陸,實現了自己取得真經的宏愿。幣面左側背景中的《佛國記》,便是法顯根據切身經歷撰寫的一部紀實性專著,在中外佛教史上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法顯(334—420年),俗姓龔,山西人。他3歲出家,20歲受大戒,“志行明敏,儀軌整肅”,是當時佛教界“大師”級的人物。東晉隆安三年(399年),65歲法顯已在佛教界度過了62個春秋,卻毅然決定赴西天取經。究其緣由,恐怕可以用當前最得人心的流行語“反腐昌廉”來回答。因為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由于佛經翻譯的滯后,特別是戒律經典的缺乏,致使上層僧侶無法無天,窮奢極欲,無惡不作。直面時弊,為維護佛教“真理”,尋求戒律,以法治教,法顯大師這才作出如此驚人壯舉。1600多年前的反腐先驅,真是氣貫長虹,芳澤萬世! 這年春天,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一行5人,從長安出發(fā),開始了漫長而艱苦卓絕的旅行。在河西走廊,又有6位同行加入,組成了一個有11名成員的“取經團”, 西出陽關,遇到的第一個難關,是白龍堆大沙漠(即沙河)。 “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似,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薄八囊刮迦,無一滴沾喉,口腹干燥幾將殞絕!逼淦D險之狀,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個難關是蔥嶺。據《法顯傳》云:“蔥嶺山冬夏有雪。又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