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時期,日軍在中國發(fā)行的軍票,有多種名稱,圖案多為鳳凰、蟠龍、人頭像,面額 2厘5毫至1000元之間,上面多有“軍用手票”字樣。其中1元券頭像為日本武內大臣像,100元為日本圣德太子像(見圖)。除中國外,日軍在東南亞國家及大洋洲發(fā)行的軍票全是英文印刷,但其正面底部卻印有中文“大日本帝國政府”和中文“大藏大臣”篆文印章,紙幣圖案多為熱帶叢林、水果、廟宇、椰樹、佛像、紀念碑和爪哇人舞蹈圖,有分幣券、鎊券、盾券、元券、先令券、盧比券和比索券。
這些日軍戰(zhàn)爭軍票,若區(qū)別屬那個淪陷區(qū)國家使用,主要是看紙幣正面上方或下方左右的英文字母和貨幣名稱。這些字母,有2個字母和3個字母之分,3個字母的為上面1個下面2個,前面的字母和上面的字母為使用國的代號,后面和下面的字母為紙幣版別號。緬甸代號為“B”、菲律賓代號為“P”、印度代號為“S”、大洋洲代號為“O”、馬來西亞代號為“M”。如日本在馬來西亞發(fā)行的軍票上的MT、MO、MP、MR、MD字母,其前面第一個英文字母“M”就是“馬來西亞”代號。日軍在菲律賓戰(zhàn)區(qū)發(fā)行的分幣輔幣券和叢林圖的比索券有字母代號,而紀念碑圖的則沒有字母代號,這得看貨幣名稱和底部的中文名稱。日軍發(fā)行的大洋洲先令券和鎊券軍票,圖案為海島椰樹圖,曾流通于大洋洲地區(qū)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塞班島、貝勞、關島、基里巴斯和所羅門群島,該紙幣市場上極難見到,也很珍貴。
日軍在東印度群島用的分幣券和盾券均為1942年發(fā)行,日軍于1944年又發(fā)行了以盧比券為貨幣名稱的軍用紙幣,圖案多為佛像圖、爪哇人舞蹈圖、房屋樹林圖。1942年5月3日,侵馬入緬的日軍侵入了我國云南邊疆滇西,并使用9種面額的緬甸淪陷區(qū)分幣券和盧比券在我國云南滇西強行流通,并成立“大東亞低利銀行”,掠奪滇西人民的財物,給滇西人民造成高達1億元云南銀元幣的損失。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