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票的稱謂 |
發(fā)布日期:07-11-07 11:1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在生活中,人們早已習慣于把手中花花綠綠的紙幣稱作“鈔票”。但對于“鈔票”一詞到底如何而來,又起源于何時,恐怕就不一定有很多人能夠說清楚了! 據(jù)考證,“鈔票”這一稱謂應(yīng)該源于清代發(fā)行的兩種紙幣——“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 清朝鑒于明代“大明寶鈔”發(fā)行的失敗,除順治年間一度發(fā)行紙幣外,以后各朝均未發(fā)行紙幣。但到了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因鎮(zhèn)壓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軍費開支浩大,故發(fā)行了“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用以減輕財政支出的負擔。兩者所不同的是,“大清寶鈔”以制錢為單位,亦稱“錢票”或“錢鈔”;而“戶部官票”是以銀兩為單位,亦稱“銀票”。 “大清寶鈔”開始時面值為二百五十文(尚未見有實物)、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和兩千文幾種。后來陸續(xù)增發(fā)面值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和百千文等大鈔。該幣面主色調(diào)均為藍色和紅色,上端橫題“大清寶鈔”4個漢字,中心部分右側(cè)文字為“字第××號”,上部中心處文字是“準足制錢××文”,中心部分左側(cè)文字為“咸豐×年制”,兩側(cè)分題“天下通行,均平出入”,下面寫“此鈔即代制錢行用,并準按成交納地丁錢糧,一切稅課捐項,京外各庫一概收解,每錢鈔貳千文抵官票銀壹兩”。背面除有背書之外,“大清寶鈔”均為單面印刷。 該幣發(fā)行不久,流通便發(fā)生阻滯。到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寶鈔每千文僅值當十錢一百余文,后來每千文竟只抵十余文。 “戶部官票”是用高麗苔紙印制的,面值有一兩、三兩、五兩、十兩和五十兩5種,四周有龍紋。該幣面主色調(diào)均為藍色和紅色,其票面上端方框中有“戶部官票”四字,左面是滿文,右面是漢文,均為雙行書寫;中間標明“二兩平足色銀××兩”!岸䞍善健笔侵该堪賰杀葞炱缴倭鶅。下面寫“戶部奏行官票,凡愿將官票兌換銀兩者與銀一律,并準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項,偽造者依律治罪不貸”。發(fā)行日期以直行載于幣面的左側(cè),紙幣序號則印在幣面右側(cè)。背面除有背書之外,“大清寶鈔”均為單面印刷。 由于“戶部官票”的面值較大,而且不能兌現(xiàn),所以發(fā)行后流通立即受阻,迅速貶值。咸豐末年,鑒于“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幾乎已形同廢紙,清政府不得不在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宣布對兩紙幣進行清理和停用。 由于在當時市場流通中,用小額貨幣需使用“大清寶鈔”,用銀兩就使用“戶部官票”,因此老百姓出行購物必須帶兩種紙幣。為了便于稱呼,民間就把這兩種紙幣簡稱為“鈔票”了。所以,“鈔票”的稱謂起源于清朝咸豐年間,并一直沿用至今。 (周宏遠) |
上一篇:人民幣歷史 |
下一篇:紙幣的珍藏和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