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鑄幣的先驅(qū) |
發(fā)布日期:09-09-16 15:25:55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北 泉 |
大中通寶首鑄于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是朱元璋稱吳王后的正統(tǒng)鑄幣,也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非年號正統(tǒng)鑄幣。它交叉元明,承前啟后,在中國鑄幣史上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并且兼具明代鑄幣的基礎地位和先導作用。 大中乃唐宣宗年號。寓意博大中正,宣示華夏廣博,人和居中,含有深邃的人文哲學理念。 大中通寶的鑄行,昭示對蒙古貴族腐朽統(tǒng)治的最后宣判,像吳王發(fā)布的檄文,迅速流入江淮大地,并進一步廣泛擴散和蔓延,直到奪取應天府(南京)。大中通寶有力地解決了吳王軍隊的大部分供給,同時又宣告元朝統(tǒng)治的土崩瓦解,鼓舞士氣,提振軍心。當然,這與劉伯溫的籌劃緊密相連!吧钔诙,廣積糧,緩稱王”——奠定了明太祖數(shù)百年基業(yè)。 大中通寶鑄工考究,既源于至正通寶,又惠于至正通寶;既傳承,又發(fā)揚,既否定,又揚棄。文字真書近楷,筆體工整。大字舒展提拔。中字接地連郭。通字走之,有單雙點之分。寶字均為爾寶。面背地張平整,內(nèi)外郭凸起勻稱。青紅銅材質(zhì)冶煉成熟。鑄幣形體敦厚實惠。折當精準有度。可以說,是諸多非年號錢中的正品,深具收藏和研究價值。 大中通寶隨吳王軍隊的擴大而增加,視占領區(qū)域的拓展而推行。背面鑄地標志:鄂、豫、浙、桂、廣、福、濟、京,以至北平;從小平桂一,到折二、三、五、十。紀地版別漸多,鑄造漸精。 史載:“太祖置寶源局于應天府,鑄大中通寶錢,與歷代錢并行”。《食貨志》載:“太祖繼位,頒洪武通寶錢,其制凡五等。各行省皆設寶泉局,與寶源局并鑄!笨梢姡竺鹘▏箦X制延續(xù)。而洪武通寶文字與形制等,均與大中通寶雷同。大中——洪武,洪武——大中,相互映襯;字意不同,形制統(tǒng)一;鑄局不同,紀地一致。這就是明初鑄幣的妙處。兩種鑄幣先后銜接,對整個明代250年鑄幣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中通寶”背十錢價格很平,約人民幣25元一枚,而部分紀地錢為了昭示朱元璋的豐功偉績,只象征性發(fā)行,傳世極少。物稀則貴,如背系大中,價格達人民幣2700元;錢幣背穿右側(cè)鑄“廣”,并上穿鑄“十”的錢,價格也在人民幣1500元左右,具有極高收藏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