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珍泉——大歷元寶與建中通寶 |
發(fā)布日期:11-11-28 08:41:27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馮明杰 馮馨郴 |
陜西 馮明杰 馮馨郴 唐代中后期發(fā)生“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經(jīng)濟下滑。唐肅宗濫發(fā)“乾元重寶”虛值大錢,引起社會動蕩,物價上漲,民不聊生。唐代宗、德宗為解決出現(xiàn)的“錢荒”曾采取過一些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獎勵開礦,增爐開鑄新錢!短茣な池浿尽份d:“大歷四年,戶部尚書第五琦奏請于絳州(今山西新絳)汾陽、銅源兩監(jiān)增爐鑄錢,代宗許之!庇州d:“建中元年,戶部侍郎韓涸上言,商州(今陜西商洛市商州區(qū))有仁崖出銅很多,請于洛源(今陜西商洛市洛南縣)置爐鑄錢,德宗從之!彪m然這兩處文獻均未提及鑄的是什么錢,但有人認為,它們分別就是大歷元寶和建中通寶年號錢。 筆者有幸收藏一對建中通寶、大歷元寶錢。這對錢先經(jīng)新疆轉(zhuǎn)到蘇州,后于2009年3月落入筆者手中。這兩枚錢生坑,古樸滄桑,銹色老到,古銹入骨,銹含“沙化”,具有典型的新疆一帶坑口銹色特征,是一對品相極佳的收藏品(見圖)。 大多建中、大歷錢面字從上而右,從下而左旋讀,大多光背。制作粗劣,文字漫晦,目視不清。由于含有鋁錫而致使銅色昏黯。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出土不多,傳于世上也很少見。 唐代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和元字、中字銅錢,在近代的考古發(fā)掘中,很少在中原地區(qū)和商州、洛南秦嶺山區(qū)制造地發(fā)現(xiàn),在上世紀90年代前面世罕少,被泉界視為大珍。 據(jù)報道,1992年在新疆新和縣古城出土了3000余枚大歷、建中錢,并伴有少量的元字、中字錢。另據(jù)報道,從上世紀末至今,在焉耆、庫車、吉木薩爾(北庭)、和田等地又陸續(xù)出土了一批大歷、建中、元字、中字錢,陸陸續(xù)續(xù)從新疆源源不斷地流向全國各地市場,緩解了市場需求,甚至流出國境,這才使泉界大開眼界,不少收藏朋友先下手為強,將上品收入囊中,才滿足了收藏家愿望。有趣的是也引起了諸多泉學家的極大關注,相關研究文章也隨之紛紛登上各大刊物,試圖揭開大歷、建中錢神秘的面紗。特別是關于它們的鑄造時間和鑄造地點,眾說紛紜,各持己見,見仁見智。 王永生先生《大歷元寶、建中通寶鑄地考——兼論上元元年(760)后唐對西域的堅守》文章,通過實地考察并查證有關文獻,認為大歷元寶、建中通寶是唐朝大歷、建中年間(766—783)安西都護府在新疆庫車地區(qū)鑄造的,流通使用亦僅限于當時安西都護府實際控制范圍。這和當時吐蕃利用安史之亂趁機攻占河隴地區(qū)、切斷西域和唐中央聯(lián)系的歷史背景有關。至此,大歷元寶和建中通寶才有了比較合理的歸宿地。筆者居住地離建中通寶置爐鑄錢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