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長壽錢”的終結(jié)者——隋五銖 |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名的四大錢系,包括秦半兩錢、漢五銖錢、唐開元錢和宋代的交子。其中,五銖錢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shù)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拼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chǎn),流亡他鄉(xiāng),靠出賣勞動力來糊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斗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yán)重。鑒于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后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yán)重后果,漢武帝在統(tǒng)治期間先后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jié)h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提出“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guī)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fàn)顩r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后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cè))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株、漢五銖等等。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大丞相、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隋王楊堅奪取政權(quán),建立隋朝,建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文帝即位后,為了鞏固皇權(quán),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在開國當(dāng)年,就下令鑄造“開皇五銖”,并同時廢止各種舊錢在市面流通,開皇三年(583年)頒令天下以開皇五銖為樣錢,凡不合樣的錢,經(jīng)過關(guān)卡時一律沒收熔毀改鑄,通過一系列嚴(yán)管措施,至開皇五年(585年),已用開皇五銖錢統(tǒng)一了全國貨幣,并加大力度鼓鑄新錢,以滿足市場之需。 “隋五銖”錢誕生之初,就是以隋朝欽定的法幣身份出現(xiàn)的,所以,朝廷對“隋五銖”的鑄造,有嚴(yán)格的要求,包括鑄幣的材質(zhì)、尺寸、重量等。它的基本特征:制作精美,穿孔右有一直劃與“五”字相連,像簡寫漢字“區(qū)”字,“五”字直筆五,也有曲筆五之分。 隋五銖錢材質(zhì)為銅質(zhì),直徑2.30厘米,穿孔0.85厘米,重量為3.40克,素背。(見下圖)一是該幣設(shè)計簡潔明快,樸實無華,一改過去有些錢幣正面、背面帶星月紋或帶角紋的做法。二是該幣大小適宜,屬于“一文”錢制式,幣值穩(wěn)定,方便計數(shù),群眾樂于接受,便于市場流通。三是“從一而終”,不同于別的朝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