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介紹——兩漢五銖 |
發(fā)布日期:09-12-08 18:19:41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網(wǎng) 作者: |
都有出入,至于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四決文等可能是爐別的標(biāo)志。
西漢昭帝年間(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謹(jǐn)慎守成為主,對外戰(zhàn)爭大致已結(jié)束,對內(nèi)則鼓勵生產(chǎn),經(jīng)濟(jì)狀況比武帝末年還要好。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于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于“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shù)比三官錢略顯粗糙。 繼昭帝之后,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無事,國泰民安,物阜年豐,是西漢的黃金時期。同時國際貿(mào)易也很發(fā)達(dá),也是西漢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鑄錢,很快發(fā)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宣帝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zhì)、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dá)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錢文筆畫挺拔,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拔濉弊纸还P彎曲,上下橫畫超出交筆末端外,“銖”字的“金”頭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于“朱”字。此外還有一個特征,就是該錢的外郭由外向內(nèi)作坡狀傾斜。錢直徑有2.5和2.6毫米兩種,最常見的郭厚1.5厘米,穿寬10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約厚1.5-2厘米。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面光潔,錢內(nèi)外郭略高于錢肉,薄厚一致。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中地位極高。 小五銖約于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xiàn)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范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jì)年的一例。 小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cè)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厘米之間,重約0.62-0.65克。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qū)別!拔濉弊纸还捎械妮^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面內(nèi)無郭的一種。這說明小五銖并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于武帝以后的西漢各個時期。就出土情況,尤其是從漢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況看,小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間,說明這是冥錢而非行用錢。 剪輪五銖錢又稱“磨郭五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