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觀泉:話說古錢幣撿漏 |
發(fā)布日期:14-01-28 09:06:23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董大勇 |
本刊 董大勇
雖然我出身于收藏世家,但是前半生除文革受牽連遭厄運(yùn)外,可以說是先輩遺藏蕩然無存,“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只是后來星移斗轉(zhuǎn),“抄家辦” 發(fā)還的僅存破銅爛鐵中,尚有星點(diǎn)余燼可供消遣,加上自己無意卷入險惡仕途,遇稍小紛爭風(fēng)平浪靜后,欲借此平復(fù)心境,才逐漸步入此道。 了解情況者皆知,我對錢幣以鑒賞為主,并不刻意收藏,只是常去坊間看看行情。因無發(fā)財愿望,又限于工薪收入,偶爾選幾枚把玩,所謂撿漏者也。 “撿漏”顧名思義,撿別人手中漏掉的有一定價值之物,但實際對己而言也是有“撿”有“漏”,邊“撿”邊“漏”,有失有得,便宜不能占盡。有慶幸有懊悔,方符合規(guī)律也。 我曾撿過四枚“開元通寶”:一為銀質(zhì)寬邊,一為特寬邊小字,一為大型閩開元背巨星,一為背洪會昌開元。也收到宋代厚重弓錢雕母,白銅超大型康熙背“臺”,背東周小型空首布,一品“大布黃千”異版,造型修長秀麗,懸真篆書法流暢灑脫,筆筆舒展,與常見大布迥然不同,未見第二枚也。還有漢四靈八字大花錢等。 但從手邊漏掉的也不少。 上世紀(jì)80年代初,文物市場遷至省體育館。一天清晨我信步至此,見一農(nóng)村青年在塑料布上鋪放了八九枚大“半兩”,直徑均在50毫米上下,紅斑綠銹自然,不類贗品,令人眼前一亮。然而,攤主每枚僅索價10元,頗使人生疑,我猶豫了一下想出來時再細(xì)看,但轉(zhuǎn)了一圈到原地時已人去攤空。過了不久,陜西出土兩枚西漢“半兩”權(quán)錢報道傳來,經(jīng)我觀測實物與坊間所見“半兩”文字、銹色、銅質(zhì)皆無二致,可能為同時出土流失之物,抑或攤主由他處得之,然已與我無緣。 與此隔時不遠(yuǎn),我又在坊間見一農(nóng)民手持一篆書“中統(tǒng)元寶”,書法精湛,銹色自然,錢體稍薄而不飄,與較厚的文字刻版之贗品截然不同,因售者平日給人油滑之感,雖索價不太高,還是擦肩而過。 80年代末,文物市場易址,快散場時一中學(xué)生打扮之少年匆匆走來,手持一草書“大觀通寶”,文字瀟灑率意,包漿亦好,真北宋物也,然學(xué)生神情怯生,面帶澀笑,疑其來路不正,又急于回家,遂未問津。 另在一店鋪見一“崇禎通寶”背“十一兩”雕母,字口如刀斬,銅質(zhì)極精良,錢體厚重,包漿自然,索價兩千,因錢未帶夠,第二次問價已漲至八千,遂罷。 以上幾次,雖失之交臂,但想起也是淡然一笑。集錢者緣也,有得有失,有“撿”有“漏”,刻意求之帶出貪念,心態(tài)失之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