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xiàn)“驅魔大神”——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第1組)“鐘馗臉譜”銀幣賞析 |
鐘馗,是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最為人們熟悉的角色,對普通百姓來說,“鐘馗打鬼”之類的故事幾乎人人熟知。鐘馗信仰在民間的影響既深且廣:貼于門戶是鎮(zhèn)鬼尅邪的門神,懸在中堂是禳災祛魅的靈符,連《本草綱目》里,也收錄用鐘馗像燒灰,以水沖服或配和其他藥面成丸,以治療疑難雜癥的“秘方”。
目前所知最早記載鐘馗其人其事的是唐盧肇的《唐逸史》:唐玄宗病中夢見一小鬼盜走玉笛以及楊貴妃的繡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驅鬼,忽見一大鬼奔進殿來。此鬼蓬發(fā)虬髯,面目可怖,頭系角帶,身穿藍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個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駭極,忙問是誰?大鬼向玄宗施禮,自稱是終南山鐘馗,高祖武德年間,因赴長安應武舉不第,羞歸故里,觸殿前階石而死。幸蒙高祖賜綠袍葬之,遂銘感在心,誓替大唐除盡妖魅。唐玄宗醒后,病也霍然而愈。乃封鐘馗為“驅魔大神”,并召令畫家吳道子,“告之以夢”,令其按畫鐘馗圖。玄宗在畫上批曰:“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仍告,悉令知委。”有司奉旨,將吳道子《鐘馗捉鬼圖》鏤板印刷,廣頒,讓世人皆知鐘馗的神威。又因鐘馗斬妖有功,玉帝封其為“翊圣除邪雷霆驅魔帝君”。
據史料看,鐘馗于宋代舞臺已出現(xiàn):“又爆仗一聲,有假面長髯,展裹綠袍靴簡,如鐘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鑼相招和舞步,謂之‘舞判’”。到了明代,正式產生了以鐘馗為題材的戲曲劇目,如《慶豐年五鬼鬧鐘馗》、《天下樂》等,F(xiàn)今戲曲舞臺常演的,是《天下樂》之一折的《鐘馗嫁妹》;鐘馗生前將妹許配好友杜平,死后念念不忘,乃率鬼卒乘夜回家,將妹送至杜家,為之完婚;劇情比較簡單,表演載歌載舞,一向為戲曲觀眾所喜歡。
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第1組)“鐘馗臉譜”銀幣背面圖案 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第1組),1盎司銀幣背面圖案之一,為鐘馗臉譜造型。京劇《鐘馗嫁妹》中的鐘馗“跳判戲”,屬于“武生戲”;其和武生戲的不同在于,一般武生以端肩、摳背、彎腰為大忌,但是鐘馗要楦屁股,還要楦肩膀,給人端肩、翹臀的笨重感覺,一舉一動也與一般武生不同;包括臉譜在內,都要丑中見美,才是這類戲的規(guī)范。
鐘馗在京劇中的扮相,一般都用行話所稱的“扎判”:內穿“胖襖”墊肩、鼓臀,外穿紅袍或藍袍,也有穿黑袍的;所有鐘馗,一概勾臉,但臉譜卻千差萬別;雖如此,但基本為該幣所體現(xiàn)的:花元寶臉,主色黑、紅,配色白、蘭;紅色的腦門,表示鐘馗觸柱流血身亡;黑、白兩色,勾出黑色笑鼻窩、大嘴岔、外翻鼻孔,顯現(xiàn)出其相貌的丑陋、兇煞;同時,表示他因其嫁妹是喜事,必然笑逐顏開,為丑中見美的喜像;也是寓意鐘馗生前的悲,死后得福、嫁妹的喜。腦門上的藍色圖案另有傳說:應試高中的鐘馗,受命去御花園降妖,不幸被雷電毀容,唐王不予相認,才憤然而死,因而眉眼間勾白色“閃電紋”;閃電紋樣之間,顯現(xiàn)其“環(huán)眼”精晶,目光如劍,體現(xiàn)出其犀利、辯鬼雄、驅鬼鎮(zhèn)邪的勇武神力;印堂上畫了一只遙翅欲飛的藍色蝙蝠,“蝠”、“!敝C音,借“蝠”,暗喻鐘馗驅邪逐鬼,為人造福;另有地方劇中說:“因其善于捉鬼,而捉鬼多在夜間,好像蝙蝠一樣晝伏夜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