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器再現(xiàn)——中國青銅器金銀紀(jì)念幣(第3組)搶先看 |
發(fā)布日期:14-07-28 16:16:42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wǎng) 作者:陳宇 |
中國人民銀行于7月25日公告了中國青銅器金銀紀(jì)念幣(第3組)。整套金銀幣一共五枚,其中155.52克(5盎司)金幣、7.776克(1/4盎司)金幣、1公斤銀幣、155.52克(5盎司)銀幣和31.104克(1盎司)銀幣各一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金銀幣的共同正面主體圖案為國徽,并刊國名和年號。背面主體圖案分別為后母戊方鼎、人面龍紋盉、亞址方尊、亞 方罍與龍紋觥,都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作為延續(xù)項目,中國青銅器金銀紀(jì)念幣第1組、第2組已先后于2012、2013年發(fā)行。 青銅器金銀幣第3組是青銅器系列紀(jì)念幣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中國青銅器金銀紀(jì)念幣項目是一個發(fā)行時間跨度大,同時也是第一個具有系列性、學(xué)術(shù)性的專業(yè)題材項目。在器物的選取與組合上,該項目遵循重要性、藝術(shù)性、地域性、功用性和時代性。 青銅器金銀幣第1組所涉及的五件器物,所屬年代為夏代晚期到商代中期。夏代晚期是中國青銅器的開端,這時青銅器鑄造已經(jīng)出現(xiàn),其形制脫胎于陶器,主要是一些小器物,紋飾簡單,少數(shù)器物比較精巧。商代早期的青銅器已經(jīng)建立起較為完整的體制,尤其是禮器,當(dāng)時的器物一般比較勻薄,紋飾清晰峻深,甚至相當(dāng)勁利,不施紋飾的極少,并出現(xiàn)了分鑄技術(shù)。商代中期的器物比較厚重,品類也大大增加,造型向更為成熟的方向發(fā)展,紋飾的裝飾特點加強。 當(dāng)然,青銅器最巔峰的時期還是商代晚期,青銅器金銀幣第2組選取了商代晚期最具典型性的婦好墓出土器物集中表現(xiàn)。盤庚遷殷后,商代進入最鼎盛的晚期,社會相對安定,經(jīng)濟與文化得到發(fā)展,生產(chǎn)力得到提升。婦好墓是殷商武丁時期的王室墓葬,也是唯一一座沒有被盜挖過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各類陪葬品極多,其中不乏傳世青銅器精品,屬“主流”王室青銅器,也代表了中國青銅文化的極盛氣象。 青銅器金銀幣第3組收錄的五件器物在歷史時期上與婦好墓處同一階段,但在器物選取上卻充分照顧到了地域與文化的多樣性。除后母戊方鼎之外,其余四件器物都不是中原王室貴族的器物,人面龍紋盉和亞址方尊是殷墟出土的非王室器物,而亞 方罍與龍紋觥則是周邊方國貴族器物。這五件器物,無論工藝價值、藝術(shù)價值還是歷史價值,都達到了最高層次,并且充分體現(xiàn)了青銅文化的多元密集交流,從另一個方面展示了商代晚期青銅文化的輝煌。 155.52克(5盎司)金幣:后母戊方鼎 155.52克(5盎司)圓形金質(zhì)紀(jì)念幣為精制幣,含純金155.52克(5盎司),直徑60毫米,面額2000元,成色99.9%,最大發(fā)行量1000枚。背面主體圖案為商代后母戊方鼎,襯以該器物典型紋樣等裝飾組合設(shè)計,并刊“商•后母戊方鼎”字樣及面額,并采用無邊工藝鑄造。 后母戊方鼎,曾稱“司母戊方鼎”,據(jù)傳于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北地出土,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該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6厘米、寬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達875公斤,是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最重的單體青銅器,堪稱“鎮(zhèn)國之寶”。 該鼎有一對厚立耳,折邊寬緣,其中一耳是后配的;耳上裝飾有一列浮雕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cè)裝飾有雙虎食人首紋飾。該鼎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有突起的高浮雕短棱脊,腹部周緣的中層浮雕裝飾有獸面紋,并以云雷紋為底紋。腹部下面承接四個中空柱足,每足上端裝飾有獸面紋,以下襯有三圈凹弦紋。腹部內(nèi)壁鑄有“后母戊”三字,與同時期甲骨文屬同種文字。 鼎屬于飪食器,既可用于烹飪,也可用作盛食。鼎的最初作用是用來烹飪?nèi)馐车,商周時代少量青銅鼎的鼎腹和鼎足上留有炱煤的痕跡,說明它還起著烹飪和加工食物的作用。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鼎被當(dāng)做祭祀中的禮器,專門用于烹飪的青銅鼎就越來越少了,因為烹飪時的烈火能使鼎足中的錫被析出,從而造成青銅鼎的損壞,影響其精美外觀。一般而言,華麗的青銅鼎都只是用于盛放已經(jīng)熟了的肉食品,并非放到熾熱的火中去烹飪食物!吨芏Y•天官•亨人》:“掌共鼎鑊!编嵭ⅲ骸拌Z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脀于鼎!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器物,在古代,它用來“明尊卑,別上下”,也就是被用作統(tǒng)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quán)力的標(biāo)志。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葬陪葬的一般是一鼎或二鼎,但王室的陵墓則懸殊甚大,婦好墓出土兩具方鼎、兩具扁足鼎和三十二具大小不同的圓鼎,還有少數(shù)殘破的碎片,可見當(dāng)時等級制度的森嚴(yán)。到了西周,則產(chǎn)生了更為森嚴(yán)的列鼎制度。 7.776克(1/4盎司)金幣:人面龍紋盉 7.776克(1/4盎司)圓形金質(zhì)紀(jì)念幣為精制幣,含純金7.776克(1/4盎司),直徑22毫米,面額100元,成色99.9%,最大發(fā)行量30000枚。背面主體圖案為商代人面龍紋盉,襯以該器物龍紋樣等裝飾組合設(shè)計,并刊“商•人面龍紋盉”字樣及面額。 人面龍紋盉,據(jù)傳于河南安陽出土,現(xiàn)藏于美國佛利爾美術(shù)館。該盉通高18.5厘米,口長12厘米,寬20.8厘米。 該盉呈橢圓形,斂口、鼓腹、矮圈足,腹前有管狀流,兩側(cè)有獸頭貫耳。蓋子作人面形,細(xì)眉圓眼,闊鼻大嘴,頭上有雙角,前額有皺紋,兩耳有穿孔,與貫耳對應(yīng)。器身裝飾有龍紋,接于人面蓋之下,龍身上有方格紋,龍的兩前足有爪,合抱于流管兩側(cè),流管及其他空隙部位也有龍紋,圈足裝飾有云雷紋。 盉是調(diào)和酒味的酒器,用法是用水摻酒,調(diào)和酒的濃度,它同樣可以作為禮器!墩f文解字•皿部》:“盉,調(diào)味也!蓖鯂S《說盉》:“盉之為用,在受尊中之酒與玄酒而和之而注之于爵。或以為盉有三足或四足,兼溫酒之用!蓖鯂S所說的這種盉在早期的袋足盉或有此可能,而多數(shù)的盉足不過是器形的支撐,并不作溫酒之用。青銅盉出現(xiàn)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推斷,盉本身很有可能就是盛玄酒即水以調(diào)和酒味濃淡的,未必是把水和酒放在盉中調(diào)和后再注入爵中。 1公斤銀幣:亞址方尊 1公斤圓形銀質(zhì)紀(jì)念幣為精制幣,含純銀1公斤,直徑100毫米,面額300元,成色99.9%,最大發(fā)行量4000枚。背面圖案為商代亞址方尊,襯以該器物獸面紋樣等裝飾組合設(shè)計,并刊“商•亞址方尊”字樣及面額。這枚幣的背面也是無邊工藝鑄造而成的;并首次采用了仿青銅做舊的方法將主體器物圖案進行處理,形象十分逼真;銀幣的其他部分采用了一般做舊方式,整體看上去古色古香。 亞址方尊,通高43.9厘米,口長33厘米,1990年在河南安陽郭家莊西160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 該尊口呈方形,外侈,束頸、窄肩、深腹、平底、高圈足。尊身四角及四邊中部皆有扉棱,肩部四角有圓鈕頭,上面套四個象頭,肩四邊中部有圓環(huán)形鈕,上面套四個鹿頭。頸下裝飾有內(nèi)填龍紋的蕉葉紋,腹及圈足裝飾有獸面紋,以扉棱為鼻,云雷紋為底紋。肩部、肩腹間及圈足上部裝飾有龍紋,每組四條,以扉棱為中心相對。尊內(nèi)底有銘文,亞字框內(nèi)一“址”字。 現(xiàn)今所稱的尊,都是約定俗成,沿用宋朝人的定名。尊是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銘文中稱禮器為尊彝,“尊”字像雙手捧酉,“彝”字像雙手獻瀝血的雞,所以用尊表示尊酒奉雞牲祭祀的意思。在先秦,尊彝是祭祀用禮器的共名,是指一組祭器,而不是指某種禮器的專名,凡是酒器食器,銘文中都泛稱尊彝。 155.52克(5盎司)銀幣:亞方罍
155.52克(5盎司)圓形銀質(zhì)紀(jì)念幣為精制幣,含純銀155.52克(5盎司),直徑70毫米,面額50元,成色99.9%,最大發(fā)行量6000枚。背面主體圖案為商代亞方罍,襯以該器物典型紋樣等裝飾組合設(shè)計,并刊“商•亞方罍”字樣及面額。這枚幣首次采用了局部做舊的方法將主體器物圖案進行處理,其他部分則光可鑒人,形成十分明顯的藝術(shù)反差。
此罍方體,直口、大腹、方圈足。肩兩側(cè)各有一個獸首銜環(huán),肩前后各有一個浮雕獸首,正面腹下有一個獸首鋬。蓋子作屋頂狀,頂上有一鈕。蓋、頸、肩、腹均裝飾有八條扉棱,蓋、肩、腹均裝飾有獸面紋,頸和圈足裝飾有夔紋。蓋子和器身有一對相同的銘文“亞者以太子尊彝”,蓋子兩行,器身四行。 罍?zhǔn)鞘⒕破鳌!对娊?jīng)•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廣雅•釋器》將罍解釋成“罇也”。罍的器形,見于商代晚期,至今沒見到商代早期和中期有罍,當(dāng)時大的容酒器是大口有肩尊和甂(瓿),之后不久,甂便基本消失了,而代之罍這種大型酒器,罍很可能是甂的形體升高的結(jié)果。罍的數(shù)量并不多,它的流行時間至春秋中期止,其基本形式有圓體和方體兩種。 31.104克(1盎司)銀幣:龍紋觥 31.104克(1盎司)圓形銀質(zhì)紀(jì)念幣為精制幣,含純銀31.104克(1盎司),直徑40毫米,面額10元,成色99.9%,最大發(fā)行量60000枚。背面主體圖案為商代龍紋觥,襯以該器物龍紋樣等裝飾組合設(shè)計,并刊“商•龍紋觥”字樣及面額。 龍紋觥,高19厘米,長44厘米,1959年在山西石樓桃花莊出土,現(xiàn)藏于山西省博物館。 此觥作獸角形,流部作龍首昂起,龍角上翹,張口露齒,后脊部作蓋,上有菌形鈕。器沿有四個系鈕,長方形矮圈足。蓋上裝飾有蜿蜒的龍體,與器之龍首渾然一體,龍體的彎曲處裝飾有火紋,龍尾處另裝飾有一龍紋,蓋尾部裝飾有三條體軀方折的蛇紋。腹兩側(cè)裝飾龍紋、鱷魚紋,間隙中間裝飾魚紋等,龍首的頸部裝飾有蛇紋,圈足裝飾有變形而的魚紋。這個器物造型奇特,設(shè)計精巧,鱷魚紋也為青銅器中罕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珍品。 觥又作觵,是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稱觥是約定俗成!墩f文解字•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飲者也!薄对娊(jīng)•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编嵭ⅲ骸傲P爵也。旅醻必有醉而失禮者,罰之也所以為樂!薄吨芏Y•春官•小胥》:“觵其不敬者!薄犊脊艌D》、《博古圖》皆無兕觥之名。前人因為器形與匜相近,而名之為匜。王國維《說觥》提出,有蓋作牛頭形為觥,無蓋的為匜。容庚以為有的觥附有斗,說明時盛酒器而非飲酒器,因此與罰爵之說不合。這類器物是否可以稱之為觥,尚屬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