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白銀鑄造的辛亥革命歷史卷軸(江懷素)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1年9月上旬,如需轉(zhuǎn)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zhuǎn)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m.024w.cn/),謝謝! ――賞析“辛亥革命100周年”豎款銀條 “辛亥革命100周年”豎版銀條展現(xiàn)給觀者的是這樣的一幅攝人心魄的辛亥革命歷史卷軸。 第一卷:黃花崗起義,此役是中國同盟會于辛亥年(1911年)在廣州發(fā)起的一場起義,由于清朝部隊人數(shù)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各路隊伍雖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zhàn),徹夜相攻,但都先后失敗。事后,同盟會設法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于城東紅花崗。1932年,查得此次死難烈士姓名達86人。由于習慣,人們?nèi)苑Q“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孫中山曾激憤地寫下,“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便y條上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莊嚴,肅穆,正式拉開了白銀鑄造的辛亥革命歷史大幕; 第二卷:武昌起義,黃花崗起義失敗后,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zhuǎn)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qū)發(fā)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于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fā)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武昌起義結(jié)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銀條上的革命黨人躍出戰(zhàn)壕,神情激越,他們高舉已上膛的刺刀,互相呼喊著鼓勵著,勇往直前,向著腐朽敗落的封建王朝發(fā)起了最后一擊; 第三卷是人物卷,同時也是這套銀條的“主核心”人物篇――孫中山先生。“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正規(guī)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中山先生不僅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也是辛亥精神的締造者,中山先生對民族平等的執(zhí)著追求,為國家統(tǒng)一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關注民生幸福,追求社會進步,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民生主義思想,對于國家和民族意義深遠。 第四卷:鄂軍都督府,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是武昌起義成功后于湖北武昌成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既是中華民國第一個省級軍政府,同時代行中央軍政府的職責,在此后近二個多月中實際上扮演了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角色。 第五卷:南京臨時大總統(tǒng)府,1912年的新年第一天,金陵城,這個傳說中王氣巍然的城市正在舉行一項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