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幣話(20)海天無涯(賈關(guān)法)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1年3月上旬,如需轉(zhuǎn)載,請務(wù)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zhuǎn)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m.024w.cn/),謝謝! 中國絲綢之路除了西北、西南等陸路以外,還有一條更加廣闊的海上通道。 早在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1組)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派徐福率領(lǐng)童男童女數(shù)千,備足3年糧食,以及衣履、藥品和耕具等,前往海上蓬菜求仙。徐福是鬼谷子的關(guān)門弟子,博學多才,精通醫(yī)學、天文、航海等,在沿海一帶頗具聲望。徐福的船隊后來飄流到“平原廣澤”(日本),在那里自立為王,教當?shù)厝宿r(nóng)耕、捕魚、捕鯨和瀝紙技術(shù),再也沒有返回中國。徐福在日本被尊為農(nóng)耕神、蠶桑神和醫(yī)藥神。其實他還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啟者。 東晉高僧法顯,為取得真經(jīng),歷盡艱險,從西北陸路走到天竺[見絲路幣話(4)]。13年后,他又以大無畏的探險精神,乘坐商船從海上東歸。船只在海上遭遇風暴,險些沉沒。漂泊100多天,到了南海某島,在那里苦等數(shù)月。不料轉(zhuǎn)乘后又遇大風,船只失去方向,隨風飄流。正當糧盡水絕之時,忽然看到了海岸。上岸詢問,方知此地是青州長廣郡(今山東即墨)的勞山。消息傳出,當?shù)靥赜H自趕到海邊恭迎。法顯回國后,譯經(jīng)之余,又將其經(jīng)歷和見聞?wù)沓蓵弧斗饑洝,提供了東南亞各國及航海等重要史料,也為明代鄭和下西洋打下了基礎(chǔ)。所以,開拓陸、海絲綢之路者,天下獨法顯一人。 宋、元以后,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shù)在世界上處于領(lǐng)先地位。蓬萊、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沿海城市成為對外貿(mào)易的主要港口。明永樂三年﹙1405﹚六月,明成祖朱棣為宣揚大明王朝國威,命鄭和、王景弘等率領(lǐng)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fā),滿載陶瓷、錦繡、布帛等物,經(jīng)漳(州)、潮(州)、瓊崖(海南),出使西洋。當時船隊中的“寶船”,其“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有九桅,張十二帆;其“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足見中國明代造船業(yè)的強盛。至明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間,鄭和七下西洋,船隊先后抵達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創(chuàng)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不幸的是,鄭和在最后一次歸航中病逝,以身殉職。英國前海軍軍官、海洋歷史學家孟席斯(GavinMenzies)所著《1421年中國發(fā)現(xiàn)世界》一書,認為鄭和船隊先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和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