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nóng)兵大團結 見證我們曾經(jīng)的生活(莫問海)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0年12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m.024w.cn/),謝謝! ——第三套人民幣系列漫談之拾圓券 關于第三套人民幣的段子有很多,前幾年有一位留學生帶了10套第三套人民幣(無三珍)到德國,每套售價250歐元,被一搶而空(當時國內(nèi)價格在1000元人民幣),而現(xiàn)在券別、版別整齊的第三套人民幣也只能在春季或秋季的藝術品拍賣會上才能偶露芳蹤。而且這幾年對于第三套人民幣的收藏,也漸漸由過去傳統(tǒng)的收藏各種不同版別,向專題收藏、收藏補號、收藏不同冠字以及趣味流水號擴展,這大大加快了消耗第三套人民幣的市場存量,它的市場價值被一再重估。 但如果要問在第三套人民幣,在我們記憶中最深刻的,恐怕還是被稱為“大團結”的拾圓券,因為它曾經(jīng)見證了我們那個或許物質有些貧瘠,但生活更加單純的年代吧。 拾圓券的正面是工農(nóng)兵代表走出人民大會堂的場景,顏色為黑藍綠紫色;背面則是國徽和天安門,顏色為紅黑綠棗紅色。面值10元,年號為1965年,規(guī)格157*72(毫米),1966年1月10開始發(fā)行,至1992只收不付。該鈔的制作工藝為雙凹印,鈔紙正面左側有天安門水印,冠字分為三字冠7位數(shù)號碼、二字冠8位數(shù)號碼,其中三冠字7位數(shù)號碼為先發(fā)行的,發(fā)行量相對后者略少,在收藏中不妨特別注意一下。 從設計上來看,拾圓券是第三套人民幣票面設計的集大成者,工農(nóng)兵代表齊齊步出人民大會堂,反映了新中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的主人翁精神,也象征著人民參政議政、當家作主的精神內(nèi)涵。背面以紅色大牡丹和彩帶襯托天安門,象征祖國的偉大富強,繁榮昌盛。票面雖然是群體造像,但仍采用大幅人物像為主,這是當時國際上通行的手段,具有很好的防偽效果。而票面的面值襯底,是采用機雕網(wǎng)狀線與手工裝飾相結合,形成向日葵花盤的效果,不僅讓畫面顯得更加飽滿美觀,也進一步加強了防偽功能,這是拾圓券在畫面設計與工藝結合上的一大特色,在鑒賞過程中可以特別注意。 不管是三字冠還是二字冠的拾圓券,相比于第三套人民幣的三珍、四珍或五朵金花來說,拾圓券的發(fā)行量、存世量都比較大,雖然設計上有特點,但長期以來市場價格并不高,2006年第三套人民幣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