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越韻情無限--“越劇大銅章”隨想(費東寶)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1年1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m.024w.cn/),謝謝! “中國戲曲文化系列大銅章”,自“京劇”敲響開場鑼鼓,引入注目,贊譽不絕。此次推出的“越劇大銅章”,以清音越韻和典雅唯美,展示了另一種文化情趣。 大銅章的正面圖案,根據(jù)越劇傳統(tǒng)劇目《梁山伯與梁英臺》創(chuàng)意設計,突出表現(xiàn)了梁山伯手握折扇的舞臺形象,文雅、純情、瀟灑,令人過目難忘。背景是蝴蝶、花墻、窗欞和一個醒目的篆體“越”字。透過圓門洞,人們還可看到古戲臺和亭臺,以及遠山云影,與劇中“十八相送”、“樓臺會”、“化蝶”等場景聯(lián)系起來。設計家運用中國古典園林置景藝術的“借景”手法,為幣章欣賞者開拓了如詩如畫的視野和更多美好的想象。 “越劇大銅章”的背面圖案,是另一番寧靜優(yōu)雅的天地:斷垣處,幾支出水荷花亭亭玉立,兩只蝴蝶在一旁相伴飛舞;作為背景的墻壁上,雕刻著“化蝶”一幕中那段極其凄美的唱詞: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 發(fā)源于浙江嵊州山村的越劇,從誕生至今,已走過了100多年的不平凡歷程,其間的艱辛曲折遠非其他劇種可比。 鏡頭之一:1906年,嵊縣農(nóng)村6名說唱藝人用幾張八仙桌拼成戲臺,首次化妝登臺,串演《十件頭》《賴婚記》。因其以“吟哦調”為主,只用篤鼓和檀板按拍擊節(jié),“的篤”之聲不斷,被稱為“的篤班”或“小歌班”。 鏡頭之二:1916-1920年,“小歌班”四闖大上海,難以生存,受挫而返,殺回老家。 鏡頭之三:1923年,第一個“紹興女子文戲”再度進軍上海,不久又退回農(nóng)村,她們爬山涉水,宿廟宇、坐“烏蓬”,過著吉卜賽人式的流浪生活,在杭嘉湖一帶演出。 鏡頭之四:1936年,女子越劇戲班終因扮相俊美,唱腔清麗柔潤、委婉動聽,盛行于浙江和上海等地。 鏡頭之五: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宣揚愛國主義的越劇新戲《臥薪嘗膽》《花木蘭》,在滬上引起轟動!痘咎m》連演27場,場場爆滿,一時傳為佳活。 鏡頭之六:195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