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貴金屬幣(章)的鑄造與發(fā)行(二) |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覆亡,中國延續(xù)兩千余年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亦告終結。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民國政府將原江南造幣廠接收為財政部管理,開始鑄行鐫有孫中山先生側面肖像,面值分別為一圓、貳角、壹角之“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后武昌造幣廠亦鑄黎元洪像“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民國初年,中國市場銀圓流通狀況更趨混亂,既有墨西哥、日本等國銀幣,又有清季所鑄各種龍洋,種類繁多,成色不一,加之市價時高時低,民眾受害非淺。1914年2月,民國政府著手改革幣制,公布“國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以求整頓并統一銀幣鑄行。規(guī)定以壹圓銀圓為本位幣(即“國幣”),分為壹元、半元、二角、一角四等幣值。壹元重七錢二分,銀九銅一;半元重二錢六分,二角重一錢四分四厘,一角重七分二厘,均為銀七銅三,重量公差不逾千分之三等。并進一步規(guī)定凡在中國境內以國幣授受者,無論何種款項,概不可拒絕。其后,為利于收兌各種龍洋改鑄新幣,又將壹圓幣成色改為八九。“幣制條例”之頒行,令中國近代幣制暫時在形式上達到統一。1914年12月,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首鑄新版銀幣,其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fā)行年號,背面鐫嘉禾紋飾與幣值,俗稱“袁頭幣”,計有壹圓、中圓、貳角、壹角、五分共五等幣值。因新幣幣型劃一,花樣全新,重量成色準確,易于識別,很快風行各地,在1914年至1921年間,曾多方鼓鑄,為數甚巨,并逐漸排斥各種外國銀幣,成為其時中國流通銀幣中最重要幣種。 1927年,北伐戰(zhàn)爭勝局基本奠定,北洋軍閥統治集團遭受沉重打擊,國民黨政府復都南京。因國民厭惡袁世凱窺國稱帝丑行,政府有關部門為順應民意,停鑄“袁頭幣”,以民國元年版孫中山先生像開國紀念幣舊模,略改英文幣銘等,由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幣廠鼓鑄,暫為替代。后因國內政令漸趨統一,各省造幣廠陸續(xù)停辦,銀幣濫鑄現象獲得一定程度控制,整頓幣制良機初步形成。財政部開始于上;I建中央造幣廠,并著手擬定新版銀本位幣設計方案,委托奧地利、英國、美國、意大利、日本五國代刻孫像民國十八年(1929年)帆船圖案銀幣幣模,交杭州造幣廠試鑄之。 在銀圓漸成近代中國本位貨幣之同時,曾沿用數百年之銀兩制度影響依然存在。自清季而至民國前期,中國國際收支,有如關稅、監(jiān)稅、償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