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錢幣收藏價值不斷攀升 |
圖為清代“錢樹” 民俗錢幣古時雅稱“花泉”,俗稱“花錢”,相對于流通的行用錢來講,“花泉”的功能只是被用來表示祝福、辟邪、佩戴、把玩娛樂等,但由于其文體和圖案不拘一格,工藝復雜,逐漸被錢幣收藏家們所青睞。日前,中國民俗錢幣學會在北京天雅古玩城舉辦了一場大型民俗錢幣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藏家前來參展交流,平時難得一見的珍貴完美品相的“花泉”集體亮相,讓收藏者大開眼界。 民俗錢幣收藏價值不斷攀升 2000年以前,“花錢”并未得到主流收藏市場的認可,價位較低,“花錢”品類也不多見,成交率也極低。 以中國嘉德為例,2003年秋拍一枚仁壽長寶花錢一枚成交價僅550元;2004年秋拍宋元本命星官肖猴符花錢成交價990元;2005年春拍宋代將馬花錢1430元;2006年春拍漢代五銖聯(lián)體雙面花錢4400元;2007年秋拍唯吾知足背人物大型花錢4256元;2008年秋拍宋代太上咒神仙人物大型花錢6944元;2008年中國嘉德秋拍“中國歷代錢幣”專場上,皇帝萬歲背牡丹花卉大型花錢成交價20160元。 如今,普通的民俗錢價格品相和題材起主要作用,其成交踴躍,價格也穩(wěn)中有升,千元左右的為多,幾百元的已經(jīng)很難尋覓。 偏見低估了藏品的真正價值 民俗錢幣收藏專家劉路告訴記者,“重大泉大氣之美,輕小泉乖巧之美”是目前市場最為嚴重的誤區(qū),2008年嘉德春季拍賣一枚直徑35.5mm的四神圖背篆字“大吉祥”花錢成交價僅1680元,而直徑為59mm的人物鶴龜大型花錢,成交價卻高達44800元,這之間的巨大價差除了錢幣題材品相本身的因素外,尺寸無疑在藏家的心中作祟。事實上,小花更適合在指掌間把玩,磨損一般相對大錢更重,且因個頭小容易遺失,得以妥善存留不易,特別是一些天生工藝不精的小花錢,一流品相的傳世品更需得到重視。 云貴爐花錢風格粗放,個性率真,但藏家對粗放之美、率真之美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僅僅把目光局限于蘇爐和川爐工藝的如銅版畫一般的精致;仔細欣賞會發(fā)現(xiàn),一絲不茍的花錢往往靈動稍嫌不足而略顯呆板,相反粗線條勾勒,重神韻不重細節(jié),隨意揮灑,一氣呵成的作品卻不被認可。 還有很多人重視主流的吉語花錢,輕視相對冷僻的宗教類花錢。宗教似乎一直蒙著一層神秘面紗,很多收藏者不愿意去感悟宗教的文化和魅力,這是“山鬼無精品”這類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要深入研究民風民俗,就必須更多地關(guān)注代表民間信仰的道教、佛教花錢,這類花錢蘊含了很多民風民俗信息,期待花錢收藏界給予更高的重視。 最后一類是重視正統(tǒng)的天圓地方花錢之美,輕視異形花錢之美。比如掛牌類花錢可以表達其它花錢能夠表達的一切主題,并且可以用掛部分更多地展現(xiàn)文字或者圖案。掛部分的形制、線條、文字等信息可以作為判斷爐別的重要依據(jù),但藏家很少意識到這一點。 民俗錢幣需“六品” 中國民俗錢幣學會會長陸盺表示,花泉不像行用錢幣那樣正統(tǒng)、規(guī)范,由官家督造甚至皇上親自審驗,它可借助錢幣的形制,把古代的思想、藝術(shù)、民俗、宗教等都融匯進來,中國古代錢幣文化的內(nèi)涵因此豐富、延展了。 民俗錢幣收藏鑒賞應(yīng)把握“六品”。一“品”其“形”,如“鏤空”把花泉的“形態(tài)之美”推向了高峰,漢魏鏤空的空靈、簡約,遼金鏤空的雄渾、富于張力,云爐鏤空的繁密、華麗,異彩紛呈,各具魅力;二“品”其“色”,年份越久的傳世花泉越需經(jīng)常盤玩,時間長了,表面可出現(xiàn)如古玉表面的“玻璃光”,亮澤可人。出土的花泉則多色澤鮮亮,紅斑綠銹,美不勝收。三“品”其“工”,漢代花泉采用范鑄,估計大多為石范、陶范,也有少量銅質(zhì)花泉祖范,唐代以后花泉采用母錢翻砂工藝,頭版花泉線條流暢,筆筆見鋒,神態(tài)逼真,最值得收藏;四“品”其“義”,也就是解讀其記載的古代風俗、文化信息;五“品”其“法”,比如漢魏花泉,形制與行用錢完全相同,圖案也基本上是按上、下、左、右平衡布局。到了唐宋,開始講究布白和章法,為了巧妙處理穿口對畫面的影響,需要合理布局,某些線條筆雖斷而意要連,空白也要分布適當;六“品”其“味”,即韻味意境,探求其背后內(nèi)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