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和錢幣 |
發(fā)布日期:10-11-24 08:49:26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經濟觀察網 作者: |
色列60周年國慶日的禱告,費盡口舌進了教堂,戴著小帽混在猶太教教徒中聽他們誦經,他覺得幸運極了:“這都不是直接的收獲,但是讓我離猶太文化、離以色列人又近了一些! 最好的旅行還是2009年去以色列。 這段旅程幾乎改變了徐龍這本書原先平淡的格局和部分內容的東拼西湊,也是最后成書的重要步驟。原先只聽聞而沒見面的古代錢幣,以及古老卻科學的造幣方式,這一回他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住在特拉維夫附近的尼爾·埃利胡基布茲,基布茲是以色列人特有的一種聚集形態(tài),和“人民公社”很像。從1882年開始,以色列人形成了這樣的習慣:找一塊地蓋房子,大家一起種地,家家都不開火,得了錢之后就一起開辟手工業(yè),有食堂有學校,“和咱們那時候吃大鍋飯一個意思”,徐龍說,“阿爾伯特是基布茲里的醫(yī)生,有點公家醫(yī)生的意思。我就住在基布茲的小招待所里,和他們一起種地,體驗這種集體化又自由的生活! 徐龍去了鑄幣工廠、錢幣博物館、銀行、錢幣協(xié)會和最普通的錢幣商店。在鑄幣廠的倉庫里,他看到了公元前130年的古幣,從拜占庭時期、波斯時期到羅馬時期,所有出土的古幣都被存放在恒溫恒濕的小抽屜里,這些之前書里不清晰的圖片,都以實物之形在他眼前。他給每一個古幣拍了照片,向以色列專家詢問來源和背后的故事,構成了書的重要部分。 在他將走之時,阿爾伯特帶他去找老朋友尤奈勒,尤奈勒在鎮(zhèn)子里的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教會了他古幣制作的過程。 “一個小鎮(zhèn)的文化活動中心,里面就有十幾枚希律王朝的古幣在展示,而尤奈勒先生給我演示古幣制造,是在兒童活動中心,這里的小朋友很清楚自己國家古代的錢幣是怎么造出來的,對傳統(tǒng)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它不停地流傳。” 書寫完了,我問他收了多少枚錢幣,他說,三五千枚,但是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停地去找,去配齊一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