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贏余
近年來我分別寫了“小版張中最大的黑馬‘大絲綢’的投資價值剖析”和“再談小版張中真正的黑馬 ‘大絲綢’”兩文,引發(fā)了市場的積極響應。馬克思主義者認識事物的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反復依次無窮。我對大絲綢小版張也是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么一個過程中慢慢感知大絲綢小版張的。現(xiàn)在思來真正每一步認識的程度和深度都是進一步加深,我自己的觀點是大絲綢小版張是我國郵票發(fā)行史上的重大突破,無論材質、選題、設計都在郵票發(fā)行史上留下濃濃的一筆,歷史將告訴你它是小版中最大的黑馬,并會如“庚申猴”一樣產(chǎn)生新的傳奇。下面我從產(chǎn)生的背景、選材、印刷設計等方面一一道來。
一、大絲綢小版張是世界上在純真絲綾絹上印制郵票的第一次,并填補了世界精制仿古絹織造工藝技術的空白
為配合2006年第六屆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在北京舉行,國家郵政局決定利用2006年9月10日發(fā)行的2006—23T《文房四寶》特種郵票,另外特別印制含倆套8枚的絹質郵票小版張,在2006年10月26日郵幣會開幕當天首發(fā),這是中國郵政第一次發(fā)行絲綢材質的郵資憑證,消息一出引起集郵圈內(nèi)外的廣泛關注。盡管此前已有多個國家印發(fā)了絲綢郵票,但直接在純真綾絹上印刷郵票尚無先例。將輕如蟬翼的絹質變成適合高精度印刷的載體,必須解決絹面平整、不打皺、不起翹等諸多技術問題,天工綾絹攻克了30余個技術難關,終于開發(fā)出這一傳統(tǒng)技術和高新技術復合的獨特新產(chǎn)品。2006年7月3日,國家郵票印制局負責人和專家組確認產(chǎn)品完全達到了直接印制郵票的質量要求。國家郵質局隨制即向天工綾絹訂購精致仿古耿絹5萬米,與常用郵票防偽纖維采用特殊工藝黏合,絹畫按普通郵票紙上印制郵票的方式印刷圖案,纖維畫刷竹膠。同時,天工綾絹也將填補了世界空白的精致仿古耿絹織造工藝技術申報國家專利。
二、大絲綢小版張的設計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的又一次弘揚,是我國郵票發(fā)行史上第一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郵票
“文房四寶”大絲綢小版張由知名郵票設計家王虎鳴設計,無論底色布局及一張在展開畫卷的創(chuàng)意,仿佛是在敘述我國幾千年文明史,其印刷出來的效果只有“庚申猴”郵票能與其比美。
將湖筆、徽墨、宣紙、端硯印在郵票上傳播,擴大漢文化的影響力,是我國郵票發(fā)行史上第一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郵票。2006年9月《文房四寶》郵票分別在安徽省的宣城市和黃山市、廣東省的肇慶市(在票面亡明代《寶月荷花硯》和《雙鳳紋抄硯》兩方端硯現(xiàn)藏于肇慶端硯博物館。)、江西省的進貢縣文港鎮(zhèn)(華夏筆都)舉行了首發(fā)式,其小版張在10月26日郵布開幕當天首發(fā)。三個省的四個地方和北京同時舉行一套郵票的首發(fā)式在我國郵票史上也是第一次。另外,2004年,安徽省宣城市被中國輕工業(yè)聯(lián)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xié)會授產(chǎn)“文房四寶”之鄉(xiāng)的稱號。
三、大絲綢小版張既是2006年北京郵票錢幣博覽會上的主題郵品,但是又是有別于歷屆郵票錢幣博覽會的主題郵品
歷次郵票錢幣博覽會已推出過6款主題郵品,包括1995年的《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北京1995》小全張(分有有齒、無齒兩種,后者稱為“桂花無齒”)。
1997年的PLZ—6《世紀寶鼎加字》中國集郵總公司以“世紀寶鼎”小型張加印“97上海郵票錢幣博覽會”字樣發(fā)售100萬枚,售價15元。
2000年27屆奧運會雙連小型張(國家郵政局發(fā)行)。
2002年“中秋加字”(國家郵政局以“中秋節(jié)”小版為載體,加印“2002年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字樣與會標)。
2004年的“國旗國徽”不干膠小版。
2006年推出的《文房四寶》絹質小版張。
而每屆郵票錢幣博覽會的主題郵品都無一逃過一番熱炒,有炒到千元以上的桂花無齒,有炒到百元以上的,只有“文房四寶”小版張生小逢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熱炒。
在許多郵人看來,《文房四寶》絹質小版張是我國印發(fā)的第一枚絹質郵票,加上《文房四寶》選題又決定了其有別于歷屆郵票錢幣博覽會的主題郵品的特殊地位,其關注度必然高于其他熱門郵品。
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看,大絲綢小版張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龍頭霸主的地位,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顯得更加突出。我堅信,將來大絲綢小版張對整個大盤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是以后集郵的一面旗幟,其增值的幅度和示范作用將會超出我們的想象。我想隨著集郵者對“大絲綢”的了解,(全國現(xiàn)在155萬集郵協(xié)會會員2人平均不到1枚),“大絲綢”小版張的諸多第一將會使它產(chǎn)生新的傳奇,在以后的郵市大潮中能不能達到6000元以上的價位ie,還有待歷史的檢驗。
以上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來源:炒郵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