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鑄四星的“中統(tǒng)元寶” |
發(fā)布日期:10-12-26 08:31:18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dǎo)報 作者:徐長林 |
我國古錢幣背幣面有鑄星飾的,有一星、二星、七星、八星的,也有鑄有四星的“中統(tǒng)元寶”,皆有吉祥、珍貴之意。 “中統(tǒng)元寶”背鑄四星,有何寓意?筆者推測其取象取意于北斗七星中的四星。北斗七星,我國古代分別把它們稱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玉蘅、開陽、搖光。道教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quán)宮文曲星君、玉蘅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一些道書又說,根據(jù)人的出生時辰,人們的生命被分屬于七個星君所掌管:“貪狼太星君,子生人屬之;巨門元星君,丑亥生人屬之;祿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屬之;文曲紐星君,卯酉生人屬之;廉貞綱星君,辰申生人屬之;武曲紀(jì)星君,己未生人屬之,破軍關(guān)星君,午生人屬之。”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四星為魁,組成北斗七星的“斗”,我國古代人民就根據(jù)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jié)。此幣背鑄四星,似有寓指四方四季之意。不過,從形制看,此幣如此薄小,稱“元寶”,是又一虛值錢幣,是元世祖忽必烈建元中統(tǒng)時期所鑄。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由蒙古族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的一個王朝,長達(dá)162年。我國蒙古族,原居住在額古納河上游,8世紀(jì)遷徙到斡難河和怯綠河之間,過著游牧生活;到了十二世紀(jì),其部落之間爭戰(zhàn)不息,受金朝統(tǒng)治;由于金國南宋連年作戰(zhàn),蒙古族乘機崛起,各部落趨向聯(lián)合。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國,1226年攻滅西夏,又與南宋聯(lián)合,1234年滅金;1235年,開始進(jìn)攻南宋,元世祖忽必烈接大汗位建元中統(tǒng);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國號大元;次年遷都中都,改稱大都(今北京市)。1276年3月元軍攻入臨安(今杭州),南宋滅亡。 “中統(tǒng)元寶”是元以前蒙古汗國鑄過的兩種錢幣之一,錢文為真、篆兩體,篆書旋讀,真書順讀,均為小平錢,存世均罕。此枚“中統(tǒng)元寶”,面文順讀,穿上“中”字一直連穿連廓、通天接地,字體小一些,肩寬未超穿寬;穿下“統(tǒng)”字,左邊絞絲頭部與右邊“統(tǒng)”一點均連穿,字體寬大,左右均過穿寬,上部接穿,下部離廓;穿右“元”字第二橫與橫下“兒”的一撇連穿,字體略大于“中”字,第二筆一橫與第三筆一撇連穿,右邊離廓;穿左“寶”字為“爾”寶爾部連穿,其“貝”部“八”字一撇連廓,字體上下通高超過穿寬。 此幣“中統(tǒng)元寶”四字為真書,書體自成一格,外徑22.5毫米,穿徑6毫米,現(xiàn)重3.7克,銹色入骨,包漿沉著,存世稀少,屬于古泉一百名珍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