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錢幣價格回歸理性 |
上周,上海東方國際拍賣行的錢幣拍賣會圓滿落槌,252件產(chǎn)品成交,成交率達到了84%以上。然而,回暖大市難以掩飾錢幣成交價格的兩極分化,八成以上的清代錢幣,成交價格只有2008年初的1/2到2/3。
近期,清代錢幣的價格差異十分明顯。比如同樣是清朝咸豐年間發(fā)行的產(chǎn)品,咸豐元寶寶河當(dāng)百的成交價格高達220元,而咸豐通寶的成交價格只有50元,兩者相差4倍。 中國錢幣協(xié)會的曾啟龍先生介紹說,古錢幣價格兩極分化是2009年開始出現(xiàn)的。最主要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開始,金融危機全面打擊收藏拍賣市場,最先受影響的就是瓷器與書畫兩個大門類,古錢幣是古董,帶有一定的文物保值性質(zhì),所受影響比較滯后,一直拖到2009年初。 在此影響下,以往那種泛泛發(fā)行、數(shù)量龐大的歷史法定錢幣,比如清朝后期發(fā)行的銅錢,價格大幅走跌,與發(fā)行量極小的古錢幣珍品之間的距離被拉大了。 二是假幣泛濫,拖累了大眾古錢幣的升值前景。使收藏者對清代古錢幣更加謹(jǐn)慎。追捧的人少了,市場價格自然大打折扣。 曾啟龍先生認為,清代錢幣處在價值理性回歸過程中。他較青睞收藏清朝維新運動前后的錢幣,認為他們記錄了中國的變革歷史,能夠搜索出很多中西合璧的痕跡;目前,該類錢幣也被“殃及池魚”,應(yīng)是逢低吸納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