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是中國清末民初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俗稱銅板。它是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銅元誕生于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銅元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的。它的誕生,標志著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tǒng)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的新階段。
但是民國八年(1919)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這一時期,國內銅元的混亂局面達到頂點。地區(qū)性的政權分割,使銅元的流通呈明顯的區(qū)域性。而且市面上流通的不僅有清代的各類銅元、民國各類銅元,個別地區(qū)還流通大面額銅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區(qū)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額銅元。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jù)地也發(fā)行有自己的銅元,日偽政權則在他們控制的地區(qū)也發(fā)行了銅元。
而在當時的新疆地區(qū),就發(fā)行了很多版本的銅元。當時有中華民國新疆通寶,是民國元年發(fā)行的,屬紅銅質地,鑄地在迪化,之后又鑄行了新疆喀什造中華民國銅幣、阿克蘇造民國雙旗銅幣、喀什造洪憲銅幣十文、丙辰喀什造中華民國銅幣十文、新疆喀什造丙辰雙旗銅幣、喀什造民國銅元十文、新疆喀什造中華民國銅幣、民國十年新疆喀什造雙旗銅幣、中華民國黨徽銅元、已巳新疆喀什造中華民國雙旗銅幣、癸酉新疆喀什造中華民國雙旗銅幣、新疆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銅幣等。
這一時期的銅元五花八門,極為混亂,各地軍閥割據(jù)勢力相互混戰(zhàn),繼而又紛紛設廠制造銅元,用以籌措軍費,競相濫造,營私分肥,毫無章法,遂使銅元質地惡劣,價格暴跌。北洋政府時期的錢法更壞,各省不僅沒有停造,反而紛紛增設新廠,所造銅元銅質低劣,面值增大,借此牟取暴利。
但是到了民國二十五年(1936)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的民國中、后期的幾年,各地軍閥逐步走向衰落,國民黨政府開始統(tǒng)一幣制,控制金融的進程。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主要發(fā)行紙幣,銅元輔幣逐漸被鎳幣所代替。至此,銅元走完了其短暫的歷程,逐漸退出流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