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 智引人生——五臺山大銅章品賞 |
“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圣境,卸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人稱“金五臺,銀普陀,銅娥眉,鐵九華”。以其建寺歷史悠久以及規(guī)模宏大,而位居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以及佛教名山,它與文殊菩薩有著十分特殊的因緣,傳說“五臺”既是五方如來之座,五臺山有五頂,象征文殊菩薩頂有五髻,也以此顯示這位上首菩薩的圓滿智慧!
文殊,梵文譯為“妙德”、“妙吉祥”,是智慧的象征。據(jù)佛典所說,他與佛祖釋迦牟尼為同時代人,和佛祖釋迦牟尼相同,他一誕生就有三十二象,八十種好,因此顯示出他的不同凡響,所以在佛界有著崇高的地位:過去世曾經(jīng)是佛,現(xiàn)在世和未來世也都成佛,而且現(xiàn)在是首席菩薩,將來是首席佛陀。二是其智慧無與倫比。按照彌勒的說法:“其行廣大,其愿無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三是其佛學(xué)思想明確,具有“上求菩薩,下化有情”的獻身精神。 五臺山文殊菩薩造像坐落在殊像寺的文殊殿,為彩塑文殊騎狻猊之像,總高九米零七,狻猊高三米零五,極具神佛的端莊和威儀;沈陽造幣有限公司鑄造“五臺山”大銅章再次惟妙惟肖再現(xiàn)該寶像神采。 五臺山大銅章圖面高浮雕而出文殊狻猊之形象:那狻猊雖是結(jié)跏趺坐菩薩腳下,卻顯腰身壯碩,頸上卷毛豐茂,其間穗纓琳琳,昂首瞠目,闊口噴張——意喻菩薩之智慧威猛、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zhàn)無不勝;其神情激昂抖擻,似欲騰空而起,顯現(xiàn)出神佛坐騎的睜崍威武;文殊菩薩雙腿曲盤,半跏趺端坐其上,頭戴五佛——表示內(nèi)證五智,袈裟整肅,形若蓮葉披肩,衣紋繁縟多皺褶,盡顯寶相端莊安然;其面龐豐滿,“肌勝于骨”,線條溫柔,雙耳修長,鼻梁高隆,直通額際,意喻天相純潔;眉闊目長,唇角豐潤,正似康熙所說,“瑞向天然”,顯現(xiàn)出一派雍容慈祥、大度之容;其左手執(zhí)青蓮花——喻般若智慧純潔無染、一塵不染,右手輕撫之姿,盡顯佛之慈悲、柔美;其寬厚的胸肩,顯現(xiàn)出健碩的體態(tài),自然、充滿生命的活力;本色背景中,以明快線條,精細刻畫出吉祥花卉、異獸之形,多層次意向紋飾的疊加,使圖面繁復(fù)富麗,古樸莊嚴;兩邊如意之形的朵朵祥云,其曲婉、繚繞之姿,使菩薩于莊嚴中,透達出思想和智慧的靈動之彩! 大銅章背面圖,為文殊菩薩手持金剛智慧劍和光明之火的手部特寫。在諸大菩薩中,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洞察紛繁世理,善于引導(dǎo)教化,不僅指引著蕓蕓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放缽經(jīng)》曰:“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傳說他在過去世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的深廣銳利,便可知矣。 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意喻智慧犀利如劍,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蠢癡、煩惱,以獅吼威風(fēng)震懾魔怨。本章背面圖以具象化的利劍之形,突出體現(xiàn)文殊的智慧之思,以高浮雕之手法,突出材質(zhì)的本色光澤,展現(xiàn)出菩薩握劍之手:豐腴纖長、柔軟秀麗、環(huán)鐲琳瑯、衣袖飛舞,盡顯女性之柔美之形和佛之無量大度之容;手握之劍棱角分明,為象征智慧之火焰所纏繞,意喻其智慧之光明耀如烈火,犀利無比,無可抵擋……背景圖中顯現(xiàn)五臺山大白塔,大白塔是朝臺佛教信徒的心中偶像;據(jù)說從前香客,多繞行白塔還愿,一邊走一邊念經(jīng)或叩頭,一邊撫轉(zhuǎn)法輪,蒙藏族佛教徒到五臺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跡”的第一圣跡,就是大白塔;圖面之上,塔面諸寺,為群山、松林環(huán)峙,格外醒目,精細的鑄造工藝,使得塔剎,露盤一一盡顯……大白塔是五臺山佛教圣地的標(biāo)志,以其為背景,極具五臺山佛教和自然勝景的代表意義。 主題造型以弱腕纖指執(zhí)劍,剛?cè)嵯酀w現(xiàn)出菩薩男身女相之身,生動、柔美,極富立體感的利劍與火焰雕琢,給人以獵獵有聲的視覺沖擊力;加之密林蒼翠茂盛,山勢雄奇?zhèn)、層巒疊嶂,亭臺寺廟脊檐交匯,祥云漂浮涌動……盡顯一派無量慈悲、佛國盛景;充分彰顯文殊智慧,不僅是指單一的聰明,而是意喻通曉事理,明辨是非,不計名利、止惡向善,其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才是其佛理普度的真諦所在,而這也正是品賞此幣的意味、啟迪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