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錢幣文化:繼承和發(fā)展各時期的錢幣文化 |
發(fā)布日期:09-10-15 08:42:05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作者: |
千多年的品類繁衍,文字與圖案較之歷代更加豐富多彩,各臻其妙。從吉語、祝辭、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圖案到供養(yǎng)錢、符咒錢、秘戲錢等等,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清代皇宮中常以銅錢做裝飾品,其品種數(shù)量之多,遠遠超過其它各朝。從乾隆開始,每當新皇帝繼位,鑄造背文為“天下太平”的大錢,作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墜錢。錢背有八卦圖案的是上梁錢,據(jù)《大錢圖錄》載:“光緒通寶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梁時,安置寶合(盒),合中皆貯此錢”。八卦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古人以梁上安放八卦錢,有避兵火、鎮(zhèn)風水的功用。每逢春節(jié)、元宵,宮燈下懸掛大小各式銅錢,也稱掛燈錢,此種錢多有龍鳳花紋和吉語。每逢皇帝生辰(稱為萬壽年)錢局要鑄精美的“萬壽錢”以呈進,“光緒通寶”背福壽錢是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鑄的“萬壽錢”。每逢年節(jié)或國家慶典,由錢局鑄“祝圣錢”,乾隆以前的祝圣錢多有龍鳳花紋,乾隆以后逐漸以文字代替,背多吉語、頌詞,“嘉慶萬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吉語頌詞的,是嘉慶初年專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鑄造的。 清代刻花錢 在銅錢的錢郭及地張上進行再加工,雕刻出花紋圖案的稱為刻花錢。我國民間歷來有在日用小銅器上鐫刻吉祥圖案的習俗,顯示了人們祈求安居樂業(yè),生活美滿的心愿,銅錢上刻花其意亦源于此。早期刻花錢并不多見,明清以后多了起來,尤以清代為最,特別是康熙和咸豐二朝,咸豐刻花則多見于咸豐大錢。由于咸豐大錢的錢型大,外緣寬闊,加之銅質(zhì)較好,容易施展刻花技能。咸豐刻花錢的錢紋圖案種類繁多,還有雕刻各種吉語的,如“平安吉慶”、“風調(diào)雨順”、“長生不老”、“壽比南山”等。銅錢刻花后,一般不再作流通貨幣用,往往充當佩飾或觀賞之用。刻花錢不同于鑄造的“花錢”,刻花錢是選用流通貨幣為材,而花錢是非流通貨幣,但兩者都是屬于壓勝錢?袒ㄥX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是研究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珍貴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