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業(yè)公所”與“黃金風潮” |
祥和銀號“小黃魚” “同豐永”一兩金 一九四八年二月上海民眾在央行門前排隊搶兌黃金 志豐永金號定單 寶成銀樓 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 上海中央造幣廠 黃金曾是國人最重要的保值工具,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金價波動到了讓人聞金色變的地步,投資黃金成了保守甚至愚笨的代名詞?墒鞘苊涝呷醯炔淮_定因素影響,具有避險與保值功能的黃金近兩年再度一飛沖天,尤其在去年底一度觸及每盎司一千美元以上高價,創(chuàng)一九八○年以來的新高,讓黃金重新走入人們的視線。 壹 “孤島”時期 黃金的黑市交易 1937年“八一三”事變,日本侵略軍進犯上海,原上海金業(yè)交易所遂告停業(yè)。但不久之后,黃金黑市交易漸見展開,當時黑市集合處在仁記路119號(原中國旅行社大樓)天元銀號內,天元銀號由中國征信所調查員章桐生、交通銀行跑街武秋嚴、楊慶和銀樓辭職賬房姜孝高等合資開設(后天元銀號改稱金號)。從此,該大樓熱鬧非凡,各銀樓及金號在天元銀號大都裝有對講電話,每天上午聚集了許多經(jīng)紀人相互交換行情。天元銀號依靠汪偽漢奸勢力,營業(yè)額直線上升,客戶不斷增加,對講電話突增數(shù)百架。“天元銀號”這家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字號搖身一變成為當時顯赫上海灘的黃金黑市交易的總管。當時上海經(jīng)營黃金投機交易的字號,統(tǒng)計不下三四百家之多,均附裝對講電話在天元銀號所屬的36家經(jīng)紀人名內。1940年底黃金交易日盛,分布在各處的小型金號已達1000余家,直接間接參加黃金買賣的人,包括從業(yè)人員,日汪官僚,銀行錢莊職員,公館太太奶奶等,不下50余萬人。每天成交量從1000條激增到2萬余條。 后來,靠天元銀號發(fā)跡的章桐生最終也因金亡,日后在港私運大量金條事發(fā),遇查而蹈海身亡。 1941年12月8日日軍侵占上海租界,汪偽政府看到黃金投機交易利潤的豐厚,在日軍部的支持下,又設立了幾處大規(guī)模的黃金黑市市場。并借口“穩(wěn)定黃金市場,便利客戶保藏”,由上海特別市復興銀行經(jīng)理孫矅東出面,組織“黃金特稅繳收委員會”,并指定在滬的41家金號作為經(jīng)紀人代為征收,于買賣成交時,按照交易額負責代征特稅千分之五,雙方各半負擔。同時規(guī)定征稅各金號,每家應繳納保證金中儲券一千萬元。經(jīng)紀人通過“稅”的關系,使黃金交易取得“合法”地位。 貳 “黃金潮” 民眾搶兌金條 抗戰(zhàn)勝利后,上海金業(yè)交易所并未復業(yè),但黃金買賣仍十分興盛,主要是分散在各處的證券字號門市的公開交易。1946年歲末,上海外灘中央銀行門口,民眾瘋狂地搶兌黃金。由于通貨膨脹,人民對于“儲蓄”已是相信黃澄澄的金子,和白亮亮的銀子。 有記者報道:中央造幣廠連日加鑄各種金條,每日熔鑄量已擴充到一萬條。該廠鑄成后,即陸續(xù)交中央銀行空運到各地備用,以供民眾兌換。上海中央造幣廠鑄造的金條分五錢、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數(shù)種,舊時上海俗稱十兩重的金條為“大黃魚”,一兩重的金條為“小黃魚”。上海中央造幣廠半自動式金條壓軋機將每一美式大條(重400兩)可壓成五兩者一百二十條。 抗戰(zhàn)勝利后,重慶金價大跌,中國銀行掛牌買賣黃金的重心北移了。上海的金價卻激劇高漲起來,于是中央銀行繼外匯開放之后,于1946年3月在上海開始配售黃金,而黃金政策亦就此開始。金價開始大漲至十兩285萬元(法幣),中央銀行拋售一萬多條黃金,仍無法抑止金價上漲。10月出現(xiàn)大幅度波動,各地投機套購嚴重,12月初中央銀行拋出的幾千條黃金抵不住各地游資。1947年1月金價漲至370萬元,月底又拋售近2萬條黃金,無濟于事。2月初金價漲至高潮,上海庫存黃金將盡,將重慶庫存金條空運到滬救急。當上海市面發(fā)現(xiàn)重慶廠條和售出的金條日見減少時,一般嗅覺很靈的黃金投機買賣者已察覺到庫存瀕近吿罄的跡象,之后搶購風潮又起。當時全國各城市都是一樣漲風兇狂,人心惶惶,貨幣嚴重貶值。一般老百姓一覺醒來,10萬元的生活用款已經(jīng)有二三成泡了湯,一個星期下來,更是失去了大半。許多中小戶當時在風潮中為了保全血本,只能搶購一點黃金、美鈔或物資保值。而只有官僚資本家相互勾結,上下齊手,乘機搶購大量黃金、美鈔以及花紗布匹等重要物資,在這個大風潮中大發(fā)橫財。 搶購風潮迫使中央銀行于2月15日正式公告停售黃金。2月16日,《經(jīng)濟緊急措施方案》頒布,禁止黃金買賣,取締黃金買賣投機。故以經(jīng)營黃金外幣交易為主要業(yè)務的金號、銀號、錢兌業(yè),自2月17日起自動停業(yè),而黃金買賣又轉入黑市。1947年4月出版的《中國經(jīng)濟年鑒》稱:“一年來央行拋售黃金的方式頗有演變。最初是完全配給,官價較黑市價低很多。但不久便一面配給,一面也在市場中隨市拋售,配給量逐漸減少,隨市拋售的數(shù)量卻日漸增多,而最后則完全將重心放在隨市拋售上,中央銀行完全以一大投機家的姿態(tài)來執(zhí)行他的黃金政策。” 1948年8月19日,金圓券出籠,政府強行收兌人民手中的黃金,禁止任何人持有。至此,上海的黃金市場徹底垮臺,一般小額黃金交易,從此轉入地下。根據(jù)《李宗仁回憶錄》“民國三十七年八月金融券發(fā)行后,民間之黃金、銀元及外幣為政府一網(wǎng)打盡,當時監(jiān)察院財政委員會秘密報告:全部庫存黃金為390萬英兩……”這批黃金后大部分被運抵臺灣。 叁 潮起潮落 “祥和”金號的沉浮 在現(xiàn)今的錢幣市場上,老金條收藏異軍突起,由于經(jīng)濟的不景氣,去年秋季拍賣各大公司成績都不理想,但是錢幣拍賣會上老金條卻無一流拍,且屢創(chuàng)新高。在傳世老上海金條上打有“上海”字樣戳記的目前僅見“祥和”一兩金條(俗稱“小黃魚”),存世相對較多。因成色高,鑄造精美,惹人喜愛。去年嘉德秋拍錢幣專場有一枚“上海祥和”茶花形一兩金錠,上鐫刻“黃金萬兩”字樣,為祥和金條又增一新品。 祥和金號算不上老字號,成立年代較晚,大約在三四十年代。老上海曾有兩家祥和:一為天津路祥和金號;另一家為四川中路465號老祥和銀樓。這兩家實為一個大股東開設,只是一個稱“金號”,一個稱“銀樓”。1937年在滇池路119號(原中國旅行社邊門)天元銀號內形成了一個黃金黑市交易市場,當時36家經(jīng)紀人中沒有“祥和”名號,但卻有一家叫“謙泰”的錢兌莊位列其中,它就是后來“祥和”金號的前身。 1940年上海市度量衡鑒定所突擊檢查了7家金號和31家銀樓一斤以下衡器,檢查內容是天平、戥厘、戥分是否合格,結果金號大多數(shù)不合格。祥和金號,一只天平、一只戥厘兩件均不合格。其他6家分別是南京路同豐永、河南路恒孚、四川路永豐、南京路生源永、山西路永豐余,南京路泰康潤等幾乎100%不合格。銀樓抽查結果較好些,合格率在50%,而老祥和銀樓合格率遠高其他銀樓達80%,特別是一些所謂老牌銀樓如:鳳翔、楊慶和、費文元、裘天寶、方九霞、慶云、景福、慶福星等有一半衡器不合格。 1940年8月24日“中國金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lián)易公司”,在中央路(今沙市一路)20號正式開幕。原“天元銀號”黃金交易市場被“聯(lián)易公司”取代。經(jīng)紀人為40家,這時“祥和金號”正名出現(xiàn),且位居經(jīng)紀人第4牌號,成為黃金黑市大佬。1941年12月8日日軍占領租界,聯(lián)易公司乃告解散。 抗戰(zhàn)勝利后,物價飛漲,法幣貶值。1946年3月8日中央銀行在上海市場配售黃金,想借黃金壓力,吸收游資,平衡物價。黃金拋售實際負責人為央行總裁貝祖詒,業(yè)務局長林鳳苞,副局長楊安仁等三人,每日工作情形,均有詳細英文報告給宋子文。 黃金拋售辦法分明配與暗售兩種,明售按當日央行牌價,根據(jù)金業(yè)、銀樓業(yè)兩公會會員需要,由上海金業(yè)公會主席同豐余金號老板、號稱“金牛黨”的詹蓮生負責,并通過他簽字,申請配售。 暗售根據(jù)市場金價波動最高價為標準,也由詹蓮生負責。具體辦法是,央行所存黃金是從美國購進的四百兩一塊金磚,而售出時以條(十兩)為單位,乃交由詹蓮生的同豐余金號分配給大豐恒、慶豐永、生源永、久成永、楊慶和發(fā)記、裕發(fā)永、祥和等號熔鑄。它們與同豐余訂立合同,以九九純金成色分化金條,再分發(fā)各金號銀樓,央行給同豐余以每十兩三分之火耗。同豐余與以上七家金號共同牟利。因此祥和金號是此次中央銀行黃金暗售的主力之一。 祥和金號在1947年實行金銀國有后倒閉,老祥和銀樓則繼續(xù)營業(yè)。到1949年老祥和銀樓職工全部解散,“生財”即固定資產歸還原主謙泰銀行(其前身即謙泰錢兌莊)。 世事如白云蒼狗,變幻無常,唯有劫后幸存的老金條不變,它見證了近代上海黃金史的潮起潮落。 相關鏈接 “標金”和上海金市 “標金”是上海金市交易的主要品種,俗稱“大黃魚”,其形為長條式,長約四寸,寬約五分,酷似小磚。上海通行標金每條漕平十兩(漕平一兩合1.17854盎司。其成色為978(千分之九七八之意),故曰“九七八標金”或“標金”。早在光緒年金業(yè)公所《同業(yè)公訂買賣規(guī)則》第十一條規(guī)定“上海標金,以金業(yè)向章,包足978成色”。每條標金除鐫有煉制之金號名稱外,尚有熔制之年份及“標金”二字。 上海的黃金交易,在19世紀60年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1905年,上海各大金號組成了金業(yè)公所,加入公所的金號有30余家,所址設在山西路北無錫路鑄范里,為老式石庫門房屋。 1920年至1921年,上海先后成立上海華商證券物品交易所下設的標金部和上海金業(yè)交易所,直到1934年兩個交易所合并。交易所平時買賣主要以標金為主,所以上海的黃金市場又稱“標金市場”。 上世紀20年代末,上海已成為遠東地區(qū)的國際金融中心。其中就黃金交易而言,上海的黃金交易量僅次于倫敦和紐約二大金市,是世界第三大金市。楊蔭溥《中國交易所論》中講到標金市場:“吾國之最大金貨市場,非特為上海,及全國之金融界所矚目,即歐美及日本金融界,亦因時受其交易之影響,而特加注意。故吾國之談標金交易者,恒以上海金業(yè)交易所為其主體市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