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拱衛(wèi)下的明王朝,于永樂十一年(1413)正式在貴州建省。為了能更加有效地管控全省金融,作為行政最高權(quán)力部門的貴州布政司,下設了“寶黔局”, 負責鑄幣的發(fā)行,結(jié)束了貴州用幣全靠外省輸入的傳統(tǒng)局面。除了在貴陽、遵義、大方等地補鑄前“洪武通寶” 以外,還鑄行了“洪熙通寶” 、“宣德通寶”及“崇禎通寶”等。自清代起,又依次發(fā)行了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帝王的年號錢。另外,光緒年間還鑄行了既無面值又無紀重的機制銀元,“光緒十四年貴州官爐造”背“黔寶”。
由于明末政治腐敗,官員貪腐成性,導致了社會矛盾的空前激化。在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沉重打擊下,更因明朝降將吳三桂率兵與清軍聯(lián)合且內(nèi)外夾擊,由是,明王朝湮沒。覆滅后的明王朝,其王子王孫們紛紛逃至南方,并在舊臣遺老的扶持下,各自建立了勢力狹小的地方政權(quán),歷史上稱之為“南明”朝。其中:魯王朱以海偏安浙江的臺州,于1645年6月在紹興立為監(jiān)國,鑄行了“大明通寶”;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稱帝,改元為弘光,鑄有“弘光通寶”;唐王朱聿鍵于1645年在福州即位,建年號為隆武,鑄有“隆武通寶”,但卻僅存一年多時間。值得關注的是:“隆武通寶”的“隆”字有從“生”、從“正”、或從“缶”之分,然,唯有從“缶”者較為稀見;材質(zhì)有銅、鐵錢之別,不過,尤以小平鐵錢存世量最少;而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7月立于肇慶,號永歷,鑄行了“永歷通寶”。
“南明”永歷朝是繼明朝北京中央政權(quán)滅亡后殘存時間最長的,前后延續(xù)了16年,其中,有4年的時間存在于貴州的安龍,且曾一度是該小朝廷的駐蹕地。清順治八年(永歷六年,1652年)正月二十日,其時,張獻忠的部將孫可望因迎請永歷帝一行50余人自安隆所(即現(xiàn)今貴州的安龍縣)為圖吉利,將“安隆”改名為“安龍”,并升格為府,特鑄行了“永歷通寶”。孫可望因自恃擁立有功而野心勃勃,且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嫌。于是,他躊躇滿志地演繹了“龍”這一象征帝王徽式的另類故事。
對于孫可望來說,名義上尊奉永歷年號,但卻自稱“秦王”。并在貴陽鑄行了“興朝通寶”,背面方孔兩側(cè)分別鑄有“壹分”和穿下鑄有“工”字,其欲取而代之的狼子野心早已昭然若揭。
平定三藩之亂是發(fā)生在清朝初期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三藩的建立及其勢力的養(yǎng)成,原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zhèn)守南方的結(jié)果。此時,已被清廷封為平西王的“三藩之首”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精忠三人,早已卵翼豐滿而各自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勢力,尤其是在所鎮(zhèn)守的省份權(quán)力甚大,因直接掌控了當?shù)氐能婈牎⒇斦岸愘x等,其權(quán)力遠遠超過了由朝廷委派的地方官員。吳三桂更是不甘寂寞,思謀自立而蠢蠢欲動,欲與清廷分庭抗禮。他在云南和貴州分別鑄行了“昭武通寶” 及“利用通寶”,且與清王朝的“康熙通寶”通用并行。如此之大不敬,乃成清廷心中最大的隱患,直至康熙帝下決心“撤藩平叛”,經(jīng)過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遂被平定。自此,清王朝才真正在關內(nèi)完成了統(tǒng)一。為了穩(wěn)定其統(tǒng)治權(quán),并開始建構(gòu)從事行政和財政經(jīng)濟的調(diào)整與改革,然后,又致力于解決邊疆等一系列問題。
現(xiàn)位于安龍縣城西的天榜山,是埋葬為南明永歷小王朝而死節(jié)的明十八先生墓地。筆者曾于10余年前特地到此一游,當面對“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碑,以及由社會名流和達官貴人的題詞,其中,不乏為民國時期的軍政要人。如:蔣介石題“碧血千秋”、民國司法院長居正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前國府交通部長王伯群題“浩氣長存” (貴州興義下五屯景家屯人,何應欽內(nèi)弟)、李烈鈞題“瀛州神境”等,心中便頓生出了一種感慨蒼涼而異代同悲之感。
在筆者收藏的古錢幣中,有數(shù)枚分別是:“大明通寶”背“帥”、“興朝通寶”背“工”、和“隆武通寶”、“永歷通寶”、“昭武通寶”、“利用通寶”等( 均為光背)。每每見之,腦海中就會油然地浮想起在這方寸之間,曾經(jīng)見證了那段血雨腥風的爭戰(zhàn),還有宮廷內(nèi)部相互傾軋而抗爭的歷史……
南明.孫可望之興朝通寶jpg
南明.永歷通寶.jpg
清.吳三桂.利用通寶.jpg
清.吳三桂.昭武通寶.jpg
興朝通寶.背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