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五臺山的“文殊菩薩”,我們當然有很多美好喜興的聯(lián)想,那是因為中國佛教界認為山西省五臺山(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現(xiàn)身說法的道場,眾多的寺院供奉文殊菩薩。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jù)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在五臺山佛教的發(fā)展過程中,先后出現(xiàn)了兩個高潮,鬧出了很大動靜的,一個是南北朝時期,像北魏孝文帝們;再就是盛唐時期。尤以唐代成為五臺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tǒng)治地位的發(fā)端,也是五臺山在封建統(tǒng)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fā)展成為名山圣地的開始。唐代五臺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個標志,是外國佛教徒對五臺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那久遠傳承下來的故事在越經(jīng)數(shù)以千年歲月的風霜后,仍復能使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佛心堅韌禮佛至誠,一心向佛頂禮膜拜,虔誠于佛國境界,可見“文殊菩薩”的效應,是何其惠及眾生。文殊是屬于佛國的,文殊是屬于神韻深駐的,而五臺是千古吟誦佛家經(jīng)典的場所,五臺是中華民族心田里的一塊吉祥之地、福壽之處。
“美妙、雅致、吉祥、莊嚴”幾個詞匯已經(jīng)譯出“文殊菩薩”的名稱,他代表聰明與智慧,德才超群,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其光彩形象頗有聲名。銅章上的文殊菩薩像,相好莊嚴,頂戴寶冠,身穿菩薩裝,佩帶瓔珞裝飾。左手持青蓮花,右手持寶劍(比喻般若智慧的金剛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正面圖案顯然是以五臺山殊像寺的文殊菩薩像為摹本,但和五臺山組幣中的文殊菩薩像有明顯的不同,取材的角度和構(gòu)思的切入點,能看出視角理解的差異;著重點在文殊于宗教中的地位和身份以及佛法施為的范圍,也即是為眾生福祉的保護加持的不同。文殊菩薩像刻畫的既仁且智,又聰明又賢慧,菩薩因修為所致,自然顯示出的氣度非凡,令一般等自稱凡夫俗子之人,不敢仰視。畫面里文殊經(jīng)細心雕琢,面相凝滯莊重,自有一種氣質(zhì)溢于言表,威嚴中自帶有祥和溫潤,那種“青山留不住,畢竟東流去”的超凡自制力,令人口雖不能言,卻私心敬慕。菩薩周邊空白處不留空隙,繁密布局安排得當,佛家的吉祥八寶、護法飛龍、繡球、圓形六瓣蓮花、蔓草……風雷隱隱充滿畫面,設計者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的表現(xiàn)自我,提倡個性的格局,或言其為格調(diào),在畫面上已是意境圓通;積累下來的花飾和圖形繁縟彌生滿工滿雕,使塑像整體觀之令人神迷目眩,而且枝節(jié)橫生,殊難定論。
文殊菩薩通常乘騎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