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里乾坤大:中國的錢文化 |
發(fā)布日期:10-09-05 08:34:14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作者: |
。
上海博物館曾收藏有一只商代饕餮紋鼎,上面有這樣的圖案:一個人肩擔貝幣站在船上,旁邊還有人以手劃船。這位擔幣的人可能正去往他鄉(xiāng)做生意,也可能做完買賣賺了大量貝幣正趕回家。無論如何,他應該是位“款爺”,身“擔”如此一筆財富,不知此公的心情會怎樣,他有沒有想過這堆海貝攜帶起來不甚方便?不僅攜帶不方便,隨著商品交換的頻繁,海貝經(jīng)常會供不應求,于是出現(xiàn)了石貝、玉貝、骨貝等仿制貝幣。青銅器時代到來后,金屬鑄幣的先河被開啟,海貝幣的替代品仿貝銅幣誕生了。錢走出幼年時期,邁向少年時代。順便說一句,當中國已經(jīng)廣泛使用銅貝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未出現(xiàn)金屬鑄幣。 錢那性情單純的少年時代并不長。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天才的發(fā)明家們將目光從海貝的形制轉向陪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生活用具后,大量的布幣、刀幣出現(xiàn)了!安紟拧眮碓从谏瞎艜r期的一種農耕工具“”,即一種“鏟”,“布”是“”的同聲假借字;而“刀幣”則是由齊燕地區(qū)的先民們用以漁獵的“青銅削”刀具演變而來。我們或許可以猜測,這些錢幣的形制取自可以產生財富的生產用具,其中是否融入了人類早期的某種意識形態(tài)?正如研究貨幣史的專家湯可可先生所言:“包括宗教幻想在內的多元文化色彩,一直貫穿于錢幣自身的演化歷史。從巫師的靈物、貴族的禮器到世俗大眾的交換媒介,這是一個人文理性解除原始巫術之魅的思想觀念演變的過程!倍@個過程在人類歷史上蔓延了相當長的時間。 到戰(zhàn)國時,使用更方便的圜錢出現(xiàn)了,圜錢的主要鑄行國秦國開始使用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秦半兩”是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錢”時鑄行的。 請注意,秦惠文王“初行錢”時鑄行的這種“秦半兩”,在中國貨幣史上有著奠基性的意義——中國圓形方孔古錢幣千百年的形制就是由此而來。在這里,有一個小問題,“錢”是什么?為什么后世的人們一直以“錢”來統(tǒng)稱貨幣?其實,“錢”與布幣的“”一樣,也是先民手中的一種“鏟”——既然如此,“布”有沒有可能被用作貨幣的統(tǒng)稱?有。早期的貨幣總要有個統(tǒng)稱,大家都有可能。不過,秦以“初行錢”時的“半兩”錢統(tǒng)一了貨幣,那么“錢”也隨之身價陡增,而且,它經(jīng)過“秦半兩”“天圓地方”的演繹之后,意義也大不一樣了。 秦始皇將方孔圜錢作為統(tǒng)一貨幣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是錢鑄成后要進行銼邊等加工,把方形細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錢固定不動,便于操作。方孔錢也便于錢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