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中國近代機制幣收藏 |
發(fā)布日期:11-08-13 11:21:41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文物天地 作者: |
平天國運動后滿清朝野面對的最大危機。機制幣的產(chǎn)生成為解決貨幣問題的必然選擇。
云南東川地區(qū)的滇銅是鑄造銅錢的最佳原材料,它延展性很強,經(jīng)多次錘打、鑄造也不碎裂,幾乎占整個中國鑄幣供應(yīng)銅材的70%。太平天國運動導(dǎo)致運輸?shù)缆分袛啵罅胯T錢局無法生產(chǎn)。這個問題從咸豐中期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滅亡。光緒時期有過短暫恢復(fù),但是供應(yīng)量已經(jīng)非常小了。但是老百姓不能不用幣,因此咸豐朝以后,中國各地產(chǎn)生了大量的各種代用幣,有的是用竹簽做的,有的用鉛、錫做。四川是受災(zāi)最嚴重的,因為幾乎90%的鑄幣材料都來自云南。清朝末期的代用幣最多的就是四川的鉛錢。在上海這樣現(xiàn)代化一點的城市里,甚至用郵票代替零錢流通。 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了,但是整個社會危機絲毫沒有得到緩解。一方面老百姓無錢可用,一方面外國鑄幣仍然在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實施經(jīng)濟侵略,造成中國白銀嚴重外流。在這種背景下,清朝政府下決心要鑄造中國的新式錢幣。但是以奕劻、奕䜣等當權(quán)貴族為代表的守舊派仍然頑固地認為祖宗的根基不能動。直到李鴻章和其兄李瀚章分別出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上書光緒皇帝力主鑄造中國新式貨幣,才沒有人阻止改革了。 在此之前,咸豐時期上海的民間商號曾仿照外國幣,鑄造過最早的銀餅,用手工打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這些商號的經(jīng)濟運作。目前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中國機制方孔錢,是同治時期中國委托法國國家造幣廠代鑄的一枚“同治通寶”,但不是清政府正式下令制造的,沒有正式批準發(fā)行,所以傳世數(shù)量非常有限。 清代機制幣 光緒十五年(1889年)前后,李鴻章在兩廣總督任上正式開始鑄造中國的機制幣,建造了當時亞洲地區(qū)最大的造幣廠,從英國伯明翰造幣廠進口了整套的鑄幣設(shè)施,包括廠房的設(shè)計、制作、工廠的管理、模具的雕刻、設(shè)計的思路,全部仿制英國伯明翰造幣廠。 廣州造幣廠鑄造的“光緒元寶”,最初重七錢三分,要比在中國流通的其他很多外國幣重一點。外國幣的基本重量都是26.6-27克之間,約合庫平銀七錢二分。中國把自己鑄造的銀幣鑄得重一點,本來是希望取信于民,吸引老百姓使用,但是老百姓已經(jīng)習(xí)慣了七錢二分的重量,而且兩者換算、找零都很不方便。這種不便利是造成第一批鑄幣沒有得到流通的原因之一。 1890年,廣州造幣廠把機制銀幣幣的重量重新改為標準重七錢二分,也就是全世界在中國流通的標準一元銀幣的重量,徹底跟世界接軌了。這樣,中國機制幣才由廣東開始流通到全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