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上的各種書法字形,其字體結構清減,左欹右側,筆畫協(xié)調,牽連映帶,灑脫飄逸,放逸生奇而法度固定。不同時期的不同書體,不同作者的不同書法,既有強烈的時代感,又充滿著變幻莫測的個性特征,展示了華夏悠久歷史的藝術魅力,同時,也反映出了各朝不同年號時期對美學的追求,使之文化內涵顯得更加深邃寬博。
《說文解字》有曰:“秦書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字、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風貌。隸書的出現(xiàn)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不但使之趨于方正楷模,并且,在筆法上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同時,也為后來的各種書體流派而奠定了基礎。
先秦前的書體大多是仿甲骨文,見之于各種祭祀青銅器上的大篆銘文,即:鐘鼎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尚未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布幣”、“刀幣”、“楚布”、“圜錢”上所鑄的字體各行其道,仍在前人的基礎上沿襲而變化不大。由于國別及種類不同,幣面銘文各具其趣,可謂洋洋大觀,異彩紛呈。
自“秦王掃六合,虎勢何雄哉”統(tǒng)一中國后,秦始皇深感幣制、度量衡及車道不規(guī)范所帶來差異之不便,故,令丞相李斯著手制定出全國統(tǒng)一的標準。在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的同時,以法律形式廢除了戰(zhàn)國時流通于各國的布幣、刀幣、蟻鼻錢,并在圜錢的基礎之上,推出了全國法定唯一流通的貨幣“半兩”。 文字書體則以改進后的小篆為是。小篆根據(jù)筆畫形態(tài),又分為懸針篆、玉箸篆和薤葉篆。
西漢末年的新莽王朝,僅七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先后發(fā)行了“一刀平五千”和“六泉十布”、“貨泉”、“貨布”及“布泉”,其錢文書體皆用纖細精美的“懸針篆”,且在外形設計上,堪稱中國古錢幣之一絕。因“貨布”的制作厚實工整,面、背及穿孔均有廓,中豎線止于穿下,造型古樸,通長5.6厘米,重約16.5克。該錢的鑄行長達十年之久,與“大泉五十”、“貨泉”合稱為王莽時期的三大“長命錢”,F(xiàn)在許多家銀行、金融機構都用“貨布”的圖案作為行業(yè)的標志,在我國人民幣水印底紋中也能看到該幣的造型。故,被人們稱之為中國錢幣的“形象大使”。
從考古發(fā)掘出的秦竹簡,東、西兩漢官方木櫝上的文字書體來看,由小篆漸變?yōu)殡`書已開始形成了楷書的雛形。隸書以魏晉碑學的字體為主,中實用筆而剛硬,厚重雄強?瑫鴦t以中鋒行筆,平勾回峰,兼有碑學之古趣,并在異化中求變,較為柔和。爾后,楷書以王羲之父子獨占鰲頭而日趨成熟,到達了一個無人企及的顛峰。當楷書由快寫成為行書,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杜甫《飲中八仙歌》),以及懷素書焦的草書。
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在世界貨幣史上獨樹一幟,被譽為東方錢幣的代表。究其緣由,皆因在文字的獨一性和書法的藝術審美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領軍作用。古人把書寫錢文視為至高無上的榮譽,除皇帝親筆御書外,大都是由極負盛名的權臣名儒書就。在我國歷朝各代的錢幣字體中,不乏留有名門大家的書法墨寶。據(jù)考,秦篆書的“半兩”二字就出自于李斯之手,字體粗獷有力,氣韻磅礴;唐朝初期的“開元通寶”,為大書法家歐陽詢用隸書寫就。字體端莊凝重,疏朗崢嶸,儒雅清雋而勁健含蓄。
五代十國的書法家徐鉉用篆、楷兩種書體寫的“唐國通寶”,篆書細長俏麗,渾重工整,尤其是“唐”字,有別于他人并在異化中求變;楷書則簡樸高古,瘦勁有力而布局嚴整。
昌文偃武的宋朝,在文化上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其間,所鑄錢幣版別及數(shù)量之多,列居歷朝之冠,并在書體上呈現(xiàn)出了多姿多彩的特色。篆、隸、楷、真、行、草等字樣,除常見的“通寶、元寶、重寶”等幣名,另外,還有“之寶、真寶、萬寶、珍寶、全寶、永寶、興寶”等不同的稱謂,可謂是應有盡有。
太宗皇帝(原名趙匡義,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名諱,后改名為趙光義)首創(chuàng)了由天子親筆揮毫的“御書錢”。如:“淳化元寶”、“淳化通寶”及“至道通寶”,均由其用真、行、草三種字體所書?瑫鴾喓穸饲f,行書雋永流連,草書奔放流暢。太宗超人的書法技藝,得到了當時著名書法家米芾對他的大加贊嘆:“真造八法,草入三眜,行書無對,飛白入神”。使得宋代錢幣文字藝術呈現(xiàn)出了一個空前絕后的景況。
其中,一種因“淳”字的“三點水”偏旁上提,被稱之為“縮水淳化”且較為稀見,并首先賞賜給近臣。北宋文學家王禹偁就曾寫過《謝賜御書字樣表》,當他被貶官時還為之念念不忘:“謫官無俸突無煙,唯擁琴書盡日眠。還有一般勝趙壹,囊中猶貯御書錢”,詩中所指的就是此錢。(趙壹是東漢人,他曾寫詩自遣:“文章雖滿腹,不如一囊錢”)重臣司馬光和大文學家蘇東坡均分別用篆、行兩種書體,體勢雄奇而蒼勁豪放地寫過“元祐通寶”的對文錢。
北宋大觀年間的徽宗(趙佶)在治理朝政上雖昏庸無能,但,因“性甚機巧,優(yōu)于技藝”,卻不愧是一位書法丹青的高手。由他獨創(chuàng)并自成一家的鐵劃銀鉤“瘦金體”,深具骨秀格清之氣韻,運筆瀟灑俊逸,剛柔相濟,秀媚纖細,收折犀利,筆跡瘦勁而不失其肉,在轉折處明顯可見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的痕跡,給人以一種輕逸飄宕,云卷霞舒之感。使其楷書的“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幣文尤為顯得超妙絕倫。故,王莽與趙佶在中國歷史貨幣上的書體,被并稱為“錢法二圣”。該類錢幣在藝術風格、書法技藝上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欣賞價值,歷來受到泉友們所追捧并珍愛。
與此同一時期,在北方崛起的遼(契丹)、西夏少數(shù)民族政權,地處邊陲而普遍鑄幣不甚精良,但,卻也不乏有少量精品者。如:遼國的“統(tǒng)合元寶”、“通行泉貨”,特別是用西夏文字書寫的“天盛元寶”、“乾祐寶錢”,傳世極少而較為罕見。金代(女真)造錢因善于汲取宋錢之精華,這與該時期君臣熱愛中原文化藝術而密切相關。致使其 “正隆通寶”、“大定通寶” 、“泰和通寶”及“阜昌通寶”等,對后世幣文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如:元代的“至大通寶”、“至元通寶”文字均酷似“大定”。元末起義軍鑄的“天啟通寶”、“天定通寶”、“大中通寶”,亦以此效尤。明初的“洪武通寶”,無不以其鑄幣字體為之楷模,而“永樂通寶”更是與之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在中原地區(qū)統(tǒng)治時間不足百年(計9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漢人大臣劉秉忠奏曰:“……錢(指:金屬幣)用于陽,楮(即:紙張)用于陰。華夏陽明之區(qū),沙漠幽陰之域,今陛下龍興朔漠,君臨中夏,宜用,俾子孫世守之;若用錢,四海將不靖……”(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故,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遂絕不用錢”。并于至元二十四年開始向全國發(fā)行以“貫”為單位的紙鈔,因其顏色青黑,俗稱為“鴉青鈔”,且多在官方之間行用,故,民間卻仍以鑄幣進行市場交易。但,也曾鑄有種類多而批量少的金屬漢文鑄錢,如:“至大通寶”、“至順元寶”及“至正通寶”等。
然而,卻有一種以獨特迥異的“八思巴文”作錢文,并鑄有小平錢和當十的“大元通寶”及“至元通寶”,向人們展現(xiàn)了一度輝煌卻永遠定格,又被廢棄了的文字歷史。而有些年號則只鑄祀奉廟宇而俗稱的“供養(yǎng)錢”,且不作貨幣流通。
明、清兩代鑄幣的字體中,因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文人墨客,除對字形的傳形美講究外,更注重書體變幻的態(tài)勢,在錢文書體上多使用橫細豎粗的宋體。如:清咸豐年間,由兵部侍郎戴熙所書的“咸豐重寶”,書體方整而筆畫平直。
以文字書體為主要修飾圖形而種類繁多的中國古錢幣,于方寸之間寓涵了天地乾坤之感,尤為顯得深邃寬博,并在有限的幅面上展現(xiàn)出意韻無窮的想象空間,這才使得在古樸典雅而鑄行精巧的錢幣藝術土壤中,生長出“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書法之花。這些由名門大家書寫的錢文,篆書回環(huán)曲折,隸書方勁渾厚,真書拙樸無比,行書水流云行,草書龍飛鳳舞,儼然就是一幅幅精美絕倫的書法佳作,令人觀之而回味無窮。
作為歷史文化載體的古錢幣,歷經(jīng)千百年的流變,見證和記載了各個時代的興盛與衰敗,在這浩如煙海的貨幣銀河里,體現(xiàn)在貨幣中的文字,具有當時主流書風的印痕,于書法上演繹出了一個與人相隨,維系國計民生而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彰顯了華夏五千年悠久歷史的璀璨文明。融各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美學、書法及民俗于一體,構成了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史,并積淀成為一片巨大的社會化石,這無疑為后人為借鑒、臨摹、學習書法而提供了研究、考證的珍貴實物史料。
北宋.縮水.淳化元寶.jpg
明.萬歷通寶.jpg
南宋.淳熙通寶.jpg
宋.大觀通寶.jpg
唐.乾元通寶.jpg
五代.唐國通寶.jpg
元.八思巴文.大元通寶.jpg
元.至大通寶.jpg
張獻忠.大順通寶.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