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錄表明黃金的價值一直變動 投不投資需取決于市場態(tài)度 |
黃金的吸引力中,避險保值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尤其在通脹飆升的情況下,黃金能夠保證購買力的維持。 從歷史上的金價來看,在1800年到1972年間,調整CPI之后的金價是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而兩次巨大的上漲中,調整CPI后的金價的兩次上漲都接近了2000美元/盎司。 如果在1800年就買入黃金,那么這些黃金的購買力在五年內就增加了13%。不過作為投資來說,5年僅增長13%實在稱不上是好投資,畢竟在此期間利率就能達到6%至7%。 如果在1805年買入黃金的話,這些黃金在9年內卻減少了26%的購買力。 因此,如此看來,黃金并不能算是穩(wěn)定的保值方式,也不算是好的投資。 不過此后的幾十年對黃金來說卻是相當不錯的,消費價格在下跌但金價卻保持了穩(wěn)定,從1814年到19世紀60年代,1盎司黃金的購買力翻了一番。 此后美國內戰(zhàn)時期通脹的上漲則再度證明了黃金的價值,消費價格從1861年至1864年間增長了74%,都金價則翻番。 金價有過兩次大漲。第一次出現在1980年,當時的平均金價是613美元/盎司,最高則漲到了850美元/盎司。到1982年,金價跌到了300美元/盎司以下。美聯儲對通脹的認真態(tài)度影響了投資者們對黃金的態(tài)度。 2011年到2012年金價漲到了接近2000美元/盎司的水平。 因此,黃金的價值是一直在變動的,無論是作為保值還是投資都取決于市場的態(tài)度。 |